博海拾贝 文摘 银联为什么打不赢手机支付大战?

银联为什么打不赢手机支付大战?

3月26日,在银联成立十五周年之际,银联总裁时文朝发表了致辞,媒体说他发的是“罪己诏”,因为他承认银联在移动互联时代未能占到先机,原因在“最后100米”上。该公司计划5月底前实现在两百万家商户,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线二维码扫码功能,呼朋唤友,高举高打,一看就是大国企的派头。

银联着急不是没有理由的。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报告》,按照支付交易规模计算,2016年支付宝以52.3%居首,财付通以33.7%位列第二,两家支付巨头合计占据86%的份额;拉卡拉、百度钱包、京东支付等第二梯队,瓜分到13%的市场份额;包括银联在内的250多家支付机构市场交易份额占比仅1.4%,被列入其他。

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数据来自比达咨询)

你还真不能说银联不努力,为了应对手机支付时代的来临,2015年“双12”银联推出“云闪付”,接着又支持多家银行的Apple Pay、三星Pay、MI Pay、华为Pay等,引导银行扩大NFC支付市场。不过这些看上去挺高大上的努力,实际效果却很有限,尤其是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凭借小小的二维码到处攻城拔寨之际,银联的动作笨拙得有点可笑。2016年“双12”银联又发布了二维码支付标准,为实体银行卡增加二维码支付功能。

银联作为一家卡组织,它赖以存在的前提,首先是银行,其次是卡。它必须维护银行的利益,同时必须扩大银联卡的可用范围。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们完全是以一支轻骑兵的姿态进入市场的,它们首先考虑的是用户利益,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商户利益。更要命的是,随着基于二维码的手机支付方式的普及,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银行卡吗?

银行卡本质上是一张身份卡,它代表的是你的个人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关联的现金存款、消费信用等个人金融数据,刷卡过程就是身份识别,进而授权改变身份背后的数据的过程。手机扫码支付,则是把个人身份识别从银行卡,转移到了微信和支付宝账号。如果我们不再需要刷卡,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拥有一张银行卡?

这才是银联最尴尬的地方,它竭力维护的东西,可能恰恰是正在被用户抛弃的东西。现在,你或许还需要一个银行账号来领工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工资不能直接发到你的微信钱包或支付宝账号里?为什么你要把钱从银行卡“充值”到微信钱包,而不是在需要的时候,从微信钱包向银行账号里“充值”?

今天,打车可以微信支付,吃饭可以微信支付,买水果蔬菜可以微信支付,停车缴费也可以微信支付,扫码支付已经成为如此寻常的生活场景,以至于我们快要忘了,这种改变的发生,只不过是从两年半以前开始的。微信支付从2014年8月上线至今,已经成长为日均交易笔数过5亿、接入全球超过12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覆盖用户衣食住行,全方位生活场景的市场领先的移动支付产品。

过去说无现金消费,多半指的是刷卡消费。今天微信倡导的无现金,则明确指向二维码扫码支付。从某种意义上说,刷卡消费和扫码支付,挑战的都是现金消费习惯,但微信比银联更有效地改变了人们的这种习惯。所以与其说微信抢走了银联的刷卡市场,不如说微信抢走了现金消费的市场,微信支付让人们更容易放弃使用现金。

张小龙2012年5月23日发布的朋友圈消息

5年前,张小龙在他的朋友圈里写道:“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那时候就连二维码这个名称,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个全新的概念。5年后,当我们真的置身于这个二维码世界,我们才恍然发现,二维码不但连接了一切,而且改变了一切。这也是微信可以,而银联不可以的原因之一,微信决心创造,银联只想改良。

其实,云闪付和各种Pay的尴尬处境已经证明,如果没有创造者出现,改良或许也可以接受;但有了创造者,仅仅改良就变得毫无必要。在手机支付这个市场,从商业端向用户端发力,多半会有气无力;从用户端向商业端发力,却常常事半功倍。因此,银联越努力,越像一个旧秩序的维护者。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3万亿元,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超过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6%。也就是说,中国作为电子商务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游离在电子商务之外的消费品零售,仍然占到87.4%的比重。这正是手机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所谓“新零售”觊觎的巨大市场。如果保持手机支付市场的自由发展,不被强制“规范”,说实话,我看不到银联的任何存在空间。

来源:keso怎么看 微信号:kesoview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665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