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社会鸡犬相闻,熟人交际,连“缘分”都带着命中注定的味道;现代社会即时性交流便捷,“缘分”的随机性选择空前加大,让人对“缘分”深信不疑。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如今的缘分,只是我们对越来越强烈的随机,感到无奈的借口罢了。
今天,跟大家伙儿聊聊所谓的缘分。
一朋友,年龄三十多,坐标武汉,标准的剩女。对待感情问题,相当细腻,尤其相信冥冥之中,会有另一半在等着自己,身边朋友一个个先后结婚生娃,她在羡慕中显得有些心焦。相信缘分,使得她在找寻过程中无意地提高了门槛,以至于很多人还没跟她好好接触,就直接被宣判了“死刑”。
不少人心中的缘分,是上帝的妙手安排。它能让一对男女,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一种不做作的方式偶遇,而后两个人以一种曼妙的方式交往。你瞅瞅,这样的门槛还不算高吗?
当然,或许你要不以为然的说,目下社会交流便捷,朝夕之间能两地迁徙,手机网络让人的交际宛如在眼前发生,N多的随机性,何愁碰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缘分呢?这看似很有道理,实际却经不起逻辑推敲。
缘分半径定终身
我们不妨穿越回辫子朝。
殷实的一户农家,有一女,虽谈不上大家闺秀,也算小家碧玉。其女待嫁,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夫问题上,她没有任何选择权。你或许要说,这对比不靠谱,毕竟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己做主,缘分自然也就无从谈及。这没错,婚姻不自由的状态下,缘分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人为的力量冥冥之中把那随机性打破了。但这不是绝对的,还是在清朝,在山东一个小县城的乡下,一名王姓妇女,选择跟自己情夫私奔。
如果你看过史景迁所写的《王氏之死》,那么你就会知道,王氏选择跟情夫私奔,是不能忍受丈夫的打骂。王氏只是万千私奔群体中的一个,封建时代无论婚前婚后,大胆追求自身幸福的不算少。即使被万世唾骂的潘金莲,本质也是对性和爱有所追求,才跟封建时代的礼教规则产生了强烈冲突。
从真实社会里的王氏再到小说虚构出来的潘金莲,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封建社会的缘分似乎并不是没有,只要抛弃既有的社会规则,完全可以大胆追求。但你可能也马上会发现另外有趣的现象:无论是王氏的情夫,还是勾引潘金莲的西门庆,这些个被喜欢的男人们跟女方,都住在同一个区域,相互间距离间隔不超过5公里。现代社会的约炮行为动辄上千里,在古代社会,信息闭塞,没有现代的即时交流工具,人们长期生活在熟人圈子里。
这样一来,所谓随机性的缘分,就是一句空话了——缘分是巨大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偶然性交际,若简单的地理阻隔就能轻易影响和改变人的选择,又何来缘分之说呢?这样打了引号的缘分,不妨称之为“缘分半径”。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缘分随着地理的变化而变化,也就失去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没有实际意义了。
过去社会鸡犬相闻,熟人交际,连“缘分”都带着命中注定的味道;现代社会即时性交流便捷,“缘分”的随机性选择空前加大,让人对“缘分”深信不疑。如果缘分建立在地理半径上,那信不信,就全在自己了。
如果缘分是真实存在的东西,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相亲角”了。(新华社/图)
先有圈,后有缘
除了地理上的远近,圈子交际,也直接影响人们对缘分的选择和认可。
想当初,刘邦还在沛县是“科级”干部的时候,吕公在家中举办沛县名流派对,前来参加的宾朋都是当地的官员和富商们。刘邦也大刺刺地来了,而且还扬言带了一万钱的礼物,吕公赶紧亲自到前门迎接,谁知一见到刘邦本人,吕公居然忘了刘邦是否真带了那么多的礼物,而且不顾刘邦的傲慢,在席间还把他奉为上宾。别人都在大惑不解之时,吕公内心已经把刘邦定为未来的女婿了。
刘邦的老丈人或许真有识人的本领,可刘邦若没有“科级”干部的头衔,他又如何能参加这场名流聚会?而且,这次圈子的聚会,按照古代社会的缘分形态,也基本是发生在半径很小的熟人社会里。若没有这次相遇,吕公女儿能不能成为后来的吕后,还是两说呢。可见,缘分是跨越不了阶级壁垒的。
身份决定了人的生活环境,而生活环境又限定了人的交际圈子。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没错,这就是我们讲了千年的门当户对。上面已经提到,网络交流的即时性,让人们误以为缘分真的能够跨越任何壁垒而存在,可在现实面前,人们常常不得不低头。
其实不仅仅是现代人不甘心,古人在缘分不能被壁垒限制的这件事上,也不甘心。所以,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故事才层出不穷。这些故事遵循着相同的套路:即男女主人公不服从于地理位置和身份环境的壁垒限制,从原始而单纯的爱和欲出发,最终结合到一起。然而结果却都是以男女离别的悲剧收场,即使像梁祝那样最后真走到了一起,可付出的代价上由人变成蝴蝶。这或许可算是人的一种寄托和向往吧,因为古人最终明白了一个事实,缘分这种东西,从来都不会仅仅依靠爱而单纯存在,它被限制在各种现实壁垒里,即使你突破了地理坐标的限制,你可能最后也没能突破身份环境的限制。
灵与肉的分离
如今,手机压缩了空间距离,让人们通过电波的传输而鸡犬相闻。一个中国人可以和一个远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人交谈;一个亿万富翁也能和一个最基层的打工仔交流。正是这种互通有无的状态,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妙的空间,人们似乎发现,限制缘分几千年的壁垒,最终全都消失了。各种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人们也尽力渲染缘分的超越性,这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然而,一旦关了手机断开网络,你却发现一切跟以前不无二致。
可是,你能否认一些通过网络勾连起来的缘分是虚幻的吗?那些东西都发自人的内心,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此一来,现如今网络的即时性勾起了人们对缘分超越一切的渴望,不过它又不能完全满足人的实际需求,这样看的话,网络里缘分的突破壁垒,跟古代社会的爱情神话,是一样的了。唯一不同的,古代的爱情神话的虚构性,如今借助网络,变成“灵魂的真实、肉体的虚假”了。
灵与肉,从来没有像当今社会如此分裂,我们仿佛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人们的灵魂像附体一样,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随时切换和穿梭,这些身份信息有时候是重叠的,有时候完全不一样。我和外界的任何一个你张口闭口都是随缘,可我们当真随了什么缘呢?不知道。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如今的缘分,只是我们对越来越强烈的随机,感到无奈的借口罢了。
于其相信缘分,不如看看自己的地理坐标和身份信息,去“缘分半径”里找寻。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