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几乎完全是一桩流量生意——用免费的内容吸引注意力,把注意力带来的流量卖给广告主。本来,并不是所有互联网生意,都一定是流量生意,只是流量过早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以至于后来的互联网生意,就真的几乎都变成了流量生意,就像手里握着锤子,看什么都成了钉子。
门户网站是流量生意自不必说,搜索引擎是流量生意,淘宝天猫是流量生意,安全杀毒是流量生意,团购外卖是流量生意,就连网约车、共享单车都是流量生意,甚至共享充电宝在很多人眼里也成了流量生意。如果你脑子拐不过弯来,说明你该更新思维了。
在各种专业人士经年累月的反复煲煮之下,流量思维终于煮成了一锅散发着腐臭气息的陈年毒鸡汤。
在一个正常人的认知里,火车站附近的餐馆一般吃不得,因为它们做的几乎都是一锤子买卖的流量生意,从不指望任何人成为回头客。但反过来,因为火车站附近“自带流量”,自然会成为另一些生意人中意的目标。
残酷的是,等你把一切生意都做成了流量生意,你可能就再也不会做流量之外的生意了。
差不多八九年前,淘品牌曾经被认为是互联网带给零售业的新势力,是电子商务的新希望,在淘宝的扶持之下,淘品牌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了一大批,着实风光过一阵。但淘品牌从第一天起就是个畸形儿,大多数淘品牌的创办者,头脑里是根深蒂固的流量思维,他们的生意通常也都是基于流量的生意,不管他们承不承认,在他们心中,流量的重要性远在产品和服务之上。
有段时间淘品牌流行“出淘”,脱离淘宝平台自建网站,因为他们发现,其一,从淘宝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其二,淘品牌的生死几乎完全掌控在淘宝手中。但出淘之后,流量问题并没解决,而且断了淘宝的流量,活着都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
不久前,白鸦在有赞春季沙龙上说,由于淘品牌大都是流量生意,几乎没有自己的固定的客户群。因此当真正的大品牌蜂拥上网以后,流量很快就变得越来越贵,互联网相对实体商业的成本优势也变得越来越弱,最终,淘品牌因流量而生,因流量而死。就像一个自以为怀揣真功夫的太极拳高手,被人三拳两脚就给打趴下了。曾经趾高气扬,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淘品牌,终于发现自己的虚弱。
因此白鸦认为,商业实体必须从流量思维中走出来,立即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客户群,因为未来的生意的基于客户群的生意。零售业是服务业,不是眼球业。
年初,微信的小程序刚上线,大批开发者一拥而上,根本顾不上吃相,抢喝小程序头啖汤,业内称之为小程序红利。这些开发者,不少都是流量思维的深度中毒者,他们以为抢得了小程序红利,就抢得了眼球,就拿到了流量,就拥有了各种流量变现的手段和机会。
这让我想到了2008年,Apple在iPhone上推出App Store,赶在第一批上架的那些应用,哪怕只有一个极其简陋、垃圾的功能,都能获得超高的下载量,这让很多开发者记住了app红利。没赶上App Store红利的人,蜂拥着去抢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的前身)红利,错过了Android Market红利的人,忙不迭地去争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红利。他们不是在抢流量红利,就一定是在去往抢流量红利的路上。
所以,错过了App Store红利、Android Market红利和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红利的他们,怎么能够允许自己再次错过小程序红利呢?但是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地规劝,小程序是服务业,不是眼球业,他们都无动于衷。如果不存在小程序红利,那么小程序就是个失败的设计,他们的流量思维就是这么固执,这么一根筋。
对于所谓的小程序红利,微信方面的心态也很复杂,他们既不希望小程序太冷,导致这个业务被冻僵、冻死,又不希望小程序太热,让毒性极大的流量思维毒化了小程序未来的生态环境。所以他们一边对流量思维做出某些妥协和让步,一边又要确保这些妥协和让步既能激活小程序的应用开发,又不至于让小程序的应用重心过分走偏到他们不想看到的方向。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小程序连出利好,每一个利好都是流量思维所乐见的。那些抢红利的开发者们把微信的妥协视为纠偏,是对小程序最初设计和官方政策的自我否定。
所以你看,流量思维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心智,进而改变了中国企业的商业路径,而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着,看不到尽头。
来源:keso怎么看 微信号:keso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