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的一生》里有句台词:“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来自对未来快乐的白日梦”,观众通过电影提供的这种白日梦体验了与自身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电影作为当代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影响和改变了不少人对待这个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看法。
对于在电影世界里身经百战的当代年轻人而言,老套的人物形象既违背观众的观影初衷,反复强调刻板印象也会加深人们对特定人群的误解。那些不断重复出现的角色,很难不让刚从一部电影里出来的观众发出 “咦怎么又双叒叕是你” 的抱怨。
结合好奇心研究所此前的三个关于国产影视剧刻板人物的调查,我们整理了 11 个国产影视剧常年出现的老套角色。
如果人物设定是 gay,一定塑造成 “娘娘腔”
瘦、白、娘,就差时刻把兰花指伸出来当扇子挥舞了。豹纹紧身衣黑皮短裤衩通常是 gay 的标配制服,为了将人物的性取向外显,一个比女性还女性化的 gay 总是常见的。
虽然在国内各大社交网络里,对 LGBT 人群已经有很高的包容度,但在现实中仍旧有巨大数量的 LGBT 人群并未对外公开性取向。许多人甚至从没在现实里遇到过 LGBT 人群,影视剧可能成为他们唯一直观了解这个人群的途径。如同 “自闭症的孩子都很有绘画天赋”、“gay 都很娘炮”、“抑郁症的人通常都很有才华” 这样的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对社会进步来说毫无益处。
只要是家庭暖男设定,一定怕老婆
春晚小品式的爱意表达,主要靠卖怂,“不要跟你的爱人讲道理,爱她就为她跪碎九十九个键盘。”
大男子主义的矫枉过正,把 “好婚姻” 的相处方式限制在单一模式下,表面上的贴心礼让实则传达着类似 “女朋友什么都是对的”、“她是女的应该让让她”、“认个错哄一哄就没事了” 的简单粗暴化的婚恋观,借由影视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对 “男女以平等的姿态理性解决问题” 并没有帮助。
玛丽苏大男主气息,强调 “撩” 属性,不顾剧情任何时候都在撩
邪魅狂狷的秘诀是笑的时候嘴角只向上弯一边,以塑造黄晓明 1.0,黄晓明 2.0,黄晓明 3.0,黄晓明 6s。
如同许多观众对国内演员 “只是明星,不是演员”、“没有演技、满屏面瘫”、“只有一个表情,演什么角色都像同一个人” 的抱怨,“经常露出意味深长而又毫无意义的微笑” 大头贴,让影视作品部分沦为 MV、PPT、写真串烧的情况并不少见。
淳朴傻式乡村人,什么都懵懂不知,专注扮丑角
只要涉及乡村与都市题材,总能看到一个枉顾互联网潮、复古 20 年的灰头土脸在一座写字楼下的马路口不知所措。
如果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仍旧保留在 “扎辫子裹小脚”,自然会遭到惊讶的嘲笑。而不少国产剧中的乡村人刻画仿佛编剧被安插在闭关锁国 20 年的咖啡馆闷头苦想出来的一般。
深陷桃花阵的万人迷男主角,处事很渣,却不会被人打
这是不是太不符合现实?
即便观众阅片渐丰开始对烂片抵制又吐槽,仍旧能看到层出不穷的国产新剧依然给主角套着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的古老恋爱观光环。而男配总是怀着备胎的命操着安全气囊的心,中邪一样以为女主牺牲作为人生头等大事。
跟男二总是暖男相反,女二总是贱人
如果女二不幸遇到宫斗戏,通常总得披上闺蜜外衣,一脸人畜无害,直到最后才露出獠牙,成为最终大反派。
大众媒体和影视剧掌握着对婚姻和恋爱的定义权,定义一段 “刻骨铭心” 的爱情是怎样的,定义 “渣男”、“备胎”、“小三”、” 真爱 “这样的标签,这种简单化的将一个人的情感归类,兜售单一化的 “爱情就应该这样” 模板,将钝化观众去了解更真实复杂的人类情感能力。
时代变化剧集里的变革派,都是坑爹傻白甜,而言情剧里的清纯女孩都是视钱财如粪土的迷糊傻白甜
即便女性意识觉醒如今,也没能阻挡国产编剧对女性审美从一而终的倔强。
就像如今一提到 “宅男女神”,我们能很轻易地从 “大家来找茬” 的图库里列出一个让人脸盲的女神方阵来。国产傻白甜迎合观众掌控欲,婴儿式 “美好女性” 的塑造,不断强化 “女性是被庇护的一方、示弱会更受欢迎” 的观念,以至 “强势的女人嫁不出去、懂得多会让男性有压力”,不仅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也不利于性别平等。
40 岁以上的妇女的形象单一,大多是 “婆婆”
话很多,总在干涉自己的小孩,家庭伦理剧矛盾支柱,爱好除了嗑瓜子就是刁难媳妇和催着生孩子。“有些人是被贴上恶人的标签,才开始作恶的。” 这样的刻板印象催生的 “婆婆歧视” 使得不少原本没有婆媳矛盾的家庭,凭空生出了许多不合。
“贤妻” 都安分守己、顺从听话、包揽家中大小事务,并选择原谅
一个 “好的妻子” 不是一个开拓者,而是作为家庭的守护者存在的。模范母亲总是秉承 “年度最美人物颁奖典礼” 的评选标准,越惨越伟大,为孩子忍辱负重自我牺牲不断妥协,否则就是 “对不起孩子”。这种的贤妻良母刻板人物的塑造,让不少观众产生了 “婚姻即束缚,即牺牲,即坟头除草” 的印象。
职场女强人总是不分场合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会管理情绪
生气必须瞪眼大喊,着急必定自乱阵脚,而男 boss 作为对比样本,却总是气定神闲。女强人就是高傲、性冷淡、难相处,而 “女性总是容易情绪化” 的刻板印象,让国产剧中的 “弱势 “女性表现强的方式就是极端化。
谍战剧一正一反双男主再加一女共党,浓妆的一定是国军
突出只有国军才有钱烫卷发涂斩男色,我方女战士虽然睫毛眼线美瞳一字眉一个都没少但马尾朴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眼即知。
原本可以当做还算酣畅淋漓的奇幻娱乐片,非得以国家为载体,以宣扬正儿八经的 “爱国情操” 为目的,除了给 “爱国” 两个字抹黑外,也让国产抗战片沦为笑柄。
国产剧作为和国足一般处于行业鄙视链下游的虐恋选项,长期处于观众怒其不争、影视人迎合大众品味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观众对模式化的国产套路早已审美疲劳,看了开头就能拍着大腿分毫不差地猜到结尾。没能从国产剧里得到新惊喜反而不断强化单薄老套的刻板形象。贩卖新瓶装旧酒的八点档幻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年轻人的经历焦虑。而时不时钻进镜头里的特写广告植入,更让原本就以市场为导向的影视剧离 “创作优先” 更远了。
另一方面,即便国产版《深夜食堂》评分低到 2.3,作为公认烂片仍赚得盆满钵满, 5 天就拍完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 仍有 7 亿票房。如同李安和冯小刚说的 “观众品位需要慢慢培养。”
来源:好奇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