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看看人家《白夜追凶》,台播剧要被网剧虐成渣了吗?

看看人家《白夜追凶》,台播剧要被网剧虐成渣了吗?

网络自制剧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自2014年创下井喷高峰以来,以数百倍的增长速度扩容,2016年网络自制剧整体市场规模突破5000集,比2009年增长近250倍。

“知道”告诉你,网剧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当温柔儒雅的吴聘哥哥变成全网少女心中追随的白月光,孪生兄弟互换身份的悬疑剧《白夜追凶》同样以居高不下的豆瓣评分跻身热点话题。豆瓣9.1,这部优酷自制的网络剧目前已累积播放12.7亿次,更是斩获超高人气,口碑爆棚。

事实上,网络自制剧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自2014年创下井喷高峰以来,以数百倍的增长速度扩容,2016年网络自制剧整体市场规模突破5000集,比2009年增长近250倍。可见“网剧热”是真实存在的行业现状,在经历了暑期档《春风十里不如你》、《双世宠妃》、《无心法师2》等作品的频频叫座后,业内似乎对网剧市场的后续发力充满信心。号称“工业化”产出模式的网剧真要开启精品路线了?收割粉丝与流量的同时,能与传统电视剧分庭抗礼吗?

新旧形式,谁领风骚?

通过关注近期的影视相关监测数据,能看出些许端倪,以2017年9月27号全网影视剧综合排名前十为例:大女主戏《那年花开月正圆》占据首位,市场占比高达17%,网剧《通天狄仁杰》仅排在第4位。前十名网剧与电视剧各占一半,奇怪的是,网剧虽然在评分上略高于电视剧,播出量、市场占有率却不具备明显优势。

对比上线时间相近且累积点击20亿以上的作品也能发现这一规律,在同类型排名中,都是第八名的《无心法师2》与《人间至味是清欢》已开播40余天,但是前者的播放量不到后者的三分之一。电视剧能轻易打破20亿大关,更有达到152.6亿播放量的《我的前半生》,同样活跃荧屏的《春风十里不如你》仅有54.4亿。

不可否认的是,网剧在市场规模上确实一直在朝着电视剧追赶,然而在终端覆盖率和收益回报率上较难超越。以受众平均每天观看两小时网剧计算,网剧的市场容量仅为43800分钟,这样计算市场早就饱和。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够高了,为什么网剧评分明明更高,点击量却上不去?中老年人也通过移动端收看电视剧,但却不是网剧的主要覆盖群体,他们宁愿在视频网站上搜索那些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不难理解,悬疑、魔幻都不是中老年人喜爱的体裁,年轻群体反而变成小众消费者。网剧的创造源泉是为吸引年轻群体,然而90%的学生消费动力不足,如果把收视范围扩大,却又不能称为网剧了,这就形成了一个闭合怪圈。

尽管如此,网剧的投资热度依然不减,整体投资呈明显增长态势,过亿的超级网剧制作不少,有《如果蜗牛有爱情》、《老九门》、《半妖倾城》等。《白夜追凶》导演王伟曾透露:“现在的网剧制作成本其实已经比电视剧高了,电视剧成本高主要是演员片酬高,网剧没有那么多的一线演员”。哪怕这样,也有至少一半以上的网剧并不赚钱。高投入意味着回收成本的压力提高,也加大了风险性,目前我国网剧用户付费收入却只有30亿左右,这甚至不足以让一、二家主流视频网站盈利。

“好看”才能一招毙命

“热钱”涌入的网剧必然有吸引受众的独门法则才能带来红利,争抢IP的年代已然过去,开发IP才是明智之举。

好故事不愁买家,面临优质IP资源短缺,僧多肉少的局面,唯有不惜重金抢断版权。但小团队又如何有能力和巨头拼财力?更何况,同类型作品的火爆驱使制作方盲目追逐IP,容易造成生产同质化。因此,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开发IP的回旋余地明显更多,比如自建文学版权库,自产自制自销,为新型的电视故事提供机会,孵化衍生产品及产业链时,不会牵扯到太多版权纠纷问题。

不论是改编IP还是原创,网剧的关键核心是内容。目前赢得人气与市场的高质量网剧无一不是“选角用心、剧情走心”的优质作品,而最近一系列的例子都在反馈着市场上“网剧观众品味高,并不好糊弄”的信息。与传统电视剧不同,年轻群体是网剧的收视主体,并主导话语权。他们已养成中高水平的收视习惯,难以向国产剧轻易妥协降低要求,只能倒逼行业以优质内容为王。

故此,家长里短几乎无可能出现在网剧市场,连长盛不衰的青春爱情题材都要有创新点。穿越剧情够老土了吧,那再把男女主角灵魂互换试试?悬疑片看腻了,一人分饰两角的双胞胎兄弟一起破案呢?比起传统电视,网剧具备百花齐放的题材优势,悬疑、罪案、仙侠、魔幻等等,风格化明显的叙事方式,起承转合,节奏感、爆点接踵而来,能塑造出立体感的内容更具人性感染力,更加新鲜好看。

去你的狗尾续貂,短小精悍才是精品

与动辄60集的电视剧长篇巨作相比,网剧显得小巧许多,且单集时长短。因此为能呈现剧情的连贯性,必须把无用的铺垫剪掉,充分挤水。首先是为了迎合受众的互联网使用习惯,20分钟的时间成本显得不那么昂贵,轻易填补碎片化生活,哪怕暂停或者断点播放也不影响剧情衔接。再者说网剧的主流是小成本制作,预算比电视剧低得多,一旦拉长篇幅会加大耗损,涉及到剧本、演员、摄影、后期等成倍增长的支出。

如果缩短制作周期,可边拍边播,一些网剧制作方已开始频繁提到“拖拽率”,就是互联网用户观看视频时,至少会产生1次视频快进或快退操作的数值,制作方根据这一数值评判观众在观看网剧时的反应,以此为准及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借鉴美剧的季播模式,先用第一季试水,投放市场做实验测试观众的反响度,提升后续作品的成功率,也是出于对IP品牌培养的考虑。

电视剧的拖沓早已为人诟病,注水也是无奈之举,在依赖演员、流量明星扛收视率的传统电视行业,过多投入耗费给了请大牌,多剪几集好歹能回点本,况且大妈们钟爱拉扯不清的口水战。网剧没有大资本可耗,走互联网思维最迫切的需求是口碑,可怜巴巴盯着那点评分,面临大量鹰眼观众,一个不谨慎就会失宠,哪敢呢。

网剧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平台撬动,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几大视频网站巨头是主要投资、播出平台,深度挖掘作品产业链,同时垂直领域的受众又得以保证。再由多方投资监制制约,与影视企业公司联手制作发行,慈文传媒、华策影视、欢瑞世纪等A股上市影企参股、控股。自制自播省去发行费用,通过预判同期资源争夺情况可以灵活调整作品上线时间,分众化开发是未来一大走向,优化细化受众类型,正如Netflix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的做法一样,垂直领域的兴趣开发会更精准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从两剧一星到台网同步,先网后台的播出模式使网剧拥有了话语优先权,电视台倒戈网络也是无奈之举。可以说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推动了网剧的成功,无论网剧的质量和口碑如何,澎湃生长的大前提是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与传统电视剧的尺度相比,网剧的边界确实广阔许多。更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不少投资方得以喘息,连许多大牌导演也禁不住蓝海效益的诱惑,相继下海。引知名导演和演员的加盟后,主流形式会从电视剧向网剧转移吗?中国影视剧何时才能摆脱雷、脑残、狗血的基调,真正迎来精品时代呢?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061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