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节古时曾称”元旦”,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也大多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而在辛亥革命后,政府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确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才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
❷ 国民政府于抗战前曾试图废除农历新年,把过年习俗改为新历新年进行,但不被当时国人接受,尔后一番周折,废止了相关法令。
但「春节假日」曾的确被”废止”过,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春节不再放假,传统习俗则视为四旧被废除。改革开放后,春节休假被恢复。
❸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根据历法计算,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❹ 世界上除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设有春节公众假日。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尼、菲利宾、美国(在旧金山和纽约,假期为正月首日)。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后改新年日期至西历,但过年习俗不变。但琉球群岛(冲绳县及奄美诸岛)仍然习惯过农历新年。
❺ 过年贴春联习俗的由来?贴春联起于何时?
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最初的桃符是用来驱除鬼怪的,也就是所谓的镇鬼灵符。后来,人们便延续了这种风俗。桃符开始演变成春联,源起于五代十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后蜀主孟昶曾经令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词。张逊写完后,蜀主一看,不对仗,便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但是此时,文献里并没有出现”春联”的字样,人们依然称之为桃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保留着挂桃符的习俗。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便将厚重的桃木板换成了轻便的红纸张。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联”的身份亮相。
• [1] [2] [3]来源于维基百科词条「春节」 [4]来源于维基百科词条「过年」 [5]引用于央视公众号链接
附图为扩展阅读:春节”福”字倒贴的来源。(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