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宴会,请人表演节目,乃是中华古来的传统。
鸿门宴上,嗖一声站起了项庄。手里舞剑,眼看着刘邦。刚在刘邦和张良那里得了好处的项伯,赶紧起来跟他对舞,帮着遮蔽。
这事简直一语成谶,千古不易:
宴席上表演节目的,多少都有些利益关系。
请吃宴席表演节目,也不一定都要用剑。
王允请吕布到府家宴,请出来个女儿,自愿许配将军;再请董卓到府家宴,“我有家伎,敢使奉迎?”吕布和董卓都不知道王允要用美女连环,只以为王允顺便讨好罢了,于是高高兴兴地收了——结果王允和貂蝉成了功,所谓“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换个角度,如果王允与貂蝉没存着歹意,叫出来表演个节目,在各自角度也合情合理:于王允,那是提供了娱乐,讨好了领导,巩固了友谊;于貂蝉,无论嫁了吕布还是董卓,都算是许托了好人家,终身有托啊。
所以当事人自然乐何如之,愿打愿挨。
局外人看了,何以会觉得不顺眼呢?
主要是出于一种现代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一个理想社会里,谁都不用低声下气趋就谁,大家彼此尊重嘛!
——这种自尊心,也不是不该有。
——赵王与秦王渑池会,宴席上秦王让赵王鼓瑟,然后记下来了:赵王给咱表演了节目;蔺相如逼秦王给赵王击缶,不然就要拼命,秦王也只得允了。在外交上,尊严是大事。
但在私家宴会里,规则是另一回事。尊严嘛,是可以用一些场面圆过去的。
比如,中国有名的私房菜谭家菜,最初是谭宗浚到北京当翰林创立的,那是地道家宴,只请朋友沟通感情;到下一代入了民国,家道没之前那么翰林赫赫扬扬了,谭篆青就将家宴开放:当然,对外不能说是开馆子卖吃的,还是说私房菜家用。每个宴会,不管谁掏钱,必须给主人谭篆青留个座位:这个礼仪就是中国式的要面子了。明明是利益交换,但面子上,大家都得给过去。
许多家宴,也是如此。私下里其实各有利益或非利益的持续交换,面子上谁都得过得去。因为面子上过得去,所以哪怕其实是开馆子卖菜,也可以用私房菜这种名目,以及主人亲自参席,来圆个面子。
《红楼梦》里开宴会,也请小戏子来表演节目。老太太慈和,会叮嘱给戏子多点钱,还大加赞美;后来老太太还会亲自击鼓传花,和王熙凤联袂来讲笑话。这就是老太太会做人,情商高,懂得将气氛搞得其乐融融,将利益、阶级、场面这种事的尴尬,化解于无形。
清朝甚至有专门的知识分子,是这类宴席的常客。扬州八怪的金农,曾被个大盐商请去招待官僚。当时联诗对句,盐商不小心来了句“柳絮飞来片片红”,说错了;金农替他圆回来了:“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盐商回头就给金农一千两银子。
——说到底,这也是宴席上出节目的一种嘛!
情商低的宴会,是怎样的呢?我有个朋友,经历过这么件事:他学了几年钢琴,又停了一段;某年家宴,父母招待几位领导,拉他出去弹;他骤然上手,又不熟谱,弹得有些起伏;来客里有人喝了几杯酒,找补准话茬,张嘴就说:“你爸妈让你学了这么几年,你也不用心,真是辜负了爸妈呀!”我那朋友错愕,看爸妈时,爸妈也不护他,只顾说,“你看,某某阿姨都说你不用心了,以后要好好用心!”
——后来他说,这是他与父母关系裂痕的开始。
说来说去,无非这么回事:
——无论怎么粉饰,中国传统的这路宴会,总难免带有感情+利益沟通授受的色彩。
——宴会当事人,无论是请人出来表演的王允、亲自参与表演的貂蝉或金农、接受表演的董卓,都是为了“让大家高兴”,而高兴了,大家得益。感情联络了,利益沟通了。好。所以当事人大多是自己乐意,甚至求之不得的。
——情商高的人(比如贾府老太君),能够让这出感情+利益的沟通盛会,显得格外圆润自然,人人尽兴。
情商低了(比如我那位朋友的父母),就容易让宴会露出马脚,显出市侩气。
——但如果并不处在这个利益圈里,或者,没那么所谓“懂规矩,懂人情”的诸位,自然会穿过覆盖在这类宴会上的人情面纱,觉得这种宴会很没趣。那,就看是否点破这一层了。
毕竟,不点破,那就是看似祥和,花花轿子人抬人的同喜同乐;点破了,那大家面子上,可就不太下得来了哟。
毕竟,大家面子上得圆过去——这可是中华千古交际的秘诀呀!
作者:张佳玮(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799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