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梅苔丝
初中时班上女生多,有次分桌,我和 L 恰好分在一桌,一个戴眼镜的漂亮女生,坐在一起没几天,我在她书桌里发现了一本脂砚斋版的《红楼梦》。
我高兴的问:你也喜欢?
于是我们就成了朋友,我们在一起看武侠,看简爱、红与黑、北回归线;看各种少年漫画和少女漫画;背柳永的词;讨论黛玉和宝钗的诗谁更好;写交换日记;一起写连载小说被其他同学传阅;讨论暗恋的男生、暧昧的笔友,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
后来毕业了,我们上了不同的高中,再后来上大学、我离开了老家,她留在了那里,毕业后她就结婚了。
今年我们见了一面,见面前我畅想了无数曾经的话题,想重温当年的友谊。可整顿饭下来,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的一句话:
「我们攒不下钱,我老公太爱吃肉。」
我自认不算嘴拙的人,常做身边人的知心姐妹,闺蜜有了烦心事都喜欢找我聊个天。可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我的家乡不算小城市,二线吧,多年前曾是座欣欣向荣的移民城市,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移民来的年轻人都已经衰老,优秀的年轻人大量涌向一线城市,入不敷出。那里人的思想和观念普遍保守,计划经济遗留问题严重,发展缓慢,创业机会少,贫富差距悬殊,有钱人很富,没钱的找到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已经可以让很多人羡慕。
L 在当地的图书馆上班,工作稳定,薪资微薄。那天她常挂嘴边的一个词是「编制内」,她安慰自己说:虽然待遇一般,至少比那些没编制的强;她还说:有些同事心坏,常欺负那些没编制的,我不那样;她很担心有一天图书馆关门了自己该怎么办。
L 的老公的工作不固定,卖汽车、卖保险、卖房子,换了几个工作都不如意,两人攒不下钱。
我试图聊一些当年看过的书,她说:现在很少看书了,没心情,那些生活都太遥远,现在只看综艺和连续剧。
我说:可以研究一下做生意,万一失业了也算有个保障,她说:没钱。
我说:可以出去旅旅游,放松一下心情,她说:没钱。
我想说:可以试着像当年一样写写东西,发到网上,你当年文笔就好,说不定能红。
话没出口就咽回去了,我自己都不信。
她说:挺羡慕你可以经常出国走走,看看更大的世界,我觉得仿佛可以看到自己五六十岁的样子了。
听完我心里特别难受。
那天我们还聊到班里的学霸 S,当年我们三个人家住的近,经常一起结伴回家。S 高考上了 TOP3 名校,毕业后去了美国,后来回国创业,现在中关村混得风生水起。
L 问起 S 的现状,一阵唏嘘,和我开玩笑:当年太没有眼力,偏偏喜欢隔壁班的不良少年 G,早知道就把 S 拿下了,他当年还暗恋过我呢……
不论那场饭局结束的如何,我心里永远记得一幅画面:初二踏青,凌晨六点 L、S 和我一起走在跨江大桥上,我们一路犯着中二病,激烈的争论着少女漫画和少年漫画哪个更有深度,边走边笑,我在后面走,L 和 S 在前面,阳光照在他们脸上,那笑容一样天真和年轻。
真正让我难过的不是「吃肉」的问题,而是在 L 的心态,还有过分看重的「编制」。有编制是她在窘迫生活中仅存的可以建立些许自信心和优越感的基础,而「没钱、没条件」是她对一切妥协和对自己失望的借口。
所以我们无论聊什么,哪怕是看书这样和钱不产生丝毫关系的事,她也会说现在没条件,没钱,没心情看书了。
再举个例子,我在家乡坐出租,前排坐着出租车司机和他老婆,聊天聊到我在北京工作,出租车司机和老婆感慨北京是个好地方,司机说北京工作月薪平均有六七千,他老婆不信,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就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实际上老家一般打工的工作月薪只有两三千,月薪赚六七千已经是中上阶层薪水了,而北京这样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相比之下,我在广州或江苏的城市坐出租,经常遇到一个普通的出租司机满口的生意经,要么自己要么是身边的亲戚朋友总有些致富的点子和路径,这些话我很少在东北的出租司机嘴里听到过,所以广东做小生意的人称呼别人「老板」,东北做小生意的人称呼别人「哥、姐」,这就是观念的差距。
如果我的回答冒犯到了一些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朋友们,我真心道歉。我的本意并不是想说生活在一线城市才是幸福的,在二三线城市就是不幸,或者有钱就是幸福,清贫就是不幸。
只是在 L 的身上,我确实感觉到她的无奈和对现状的不满足,她不能代表老家的所有人,但的确能反应东北一些普通民众的生存现状。
作为她的朋友,我不想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她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我只希望她生活的开心幸福,但我又的确给不出更多实际的建议。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