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马化腾走近科学

马化腾走近科学

来源:周天财经(techfinsight)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出了未来世界的十二个关键词。他将“提问”单列一章,并用这样一句话作结:“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10月24日凌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知乎上提出了他的第二个问题: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作为腾讯这个互联网巨头的掌舵者,马化腾的这次知乎提问,透露出他骨子里仍然是那个热爱科学的天文爱好者,他在提问中表现出对基础科学的关注并不令人意外。

1.没能成为科学家的企业家

上世纪80年代,一个14岁的南方少年,想要一台准专业级、80mm口径的天文望远镜作为生日礼物,价值700元,那要花费他父亲4个月的工资。父母觉得贵,不肯给他买,直到有一天他的妈妈翻他的书包,发现他在日记里写着父母“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于是父母咬咬牙,满足了他的愿望。

这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描述的故事。这个热爱天文的少年就是马化腾。后来马化腾用这台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哈雷彗星,写了一封观测报告寄到北京,获得了观测比赛的三等奖,奖金40元——马化腾赚到人生中第一桶金。

考大学时,天真的马化腾问老师天文专业的就业状况,了解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去天文台工作,大多数人都只能去做地理老师。志不在此的马化腾无奈选择去了深圳大学读计算机。不然世界上可能会多一个爱好天文的地理老师,却少了一位改变国民生活的商业领袖。

身边人都知道马化腾热爱天文,后来2004年小马哥过生日时,董事会送给他一件特别的礼物——一架专业级天文望远镜。“我喜欢天文,它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

尽管选择了互联网的道路,马化腾对天文科学的热忱一直都在。

少年马化腾

如今月活用户超10亿的微信,多年以来一直都在用著名的“蓝色弹珠”作为启动画面,那是阿波罗17号上的宇航员,用一台80毫米镜头的哈苏照相机拍下的真实照片。这是只有注入了科学气息的团队才有的任性和情怀,中国互联网大公司中,实为鲜见。

天文学是基础科学的七大学科之一,此番深夜发问,再度昭显马化腾长期以来对于基础科学的关注。这并非临时起意,去年9月,在未来科学大奖的发布会上,作为捐赠人之一的马化腾就曾坦然表示:“我是有科学家梦想的企业家,也是非常希望能抓住这个机会,来圆圆我的梦。”

他还强调捐赠未来科学大奖是纯自愿的,“我觉得这个事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全行业,包括所有的企业家更加关注科学,让科学成为时尚”。

2.基础科学的突破,企业可以做什么?

从定义上看,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的成果不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而是在探求事物运行发展的底层逻辑。

但基础科学取得的突破,又往往可以在经过中间环节转化后大幅度提升生产力。回过头来看,从文艺复兴开始,每一次人类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追根溯源都有基础科学研究的牢固支撑——没有热力学的理论突破,就不会有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脱离了量子力学和质能方程,激光、集成芯片、核电站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人们物质生活的突飞猛进更是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元创新”手段,从理论到商业应用常常需要数十年时间,一些数学上的理论创新甚至要在上百年后才被发现价值。

在马化腾所提的问题下,就有不少答案表示十年时间很可能看不到重大突破,更可能是一些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科技概念落地。比如说早在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就已提出的“AI人工智能”概念,在60年后才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位置较低的果子已经采摘殆尽,想要继续取得突破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投入。对于这样一份极为重要、投入巨大,却又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中国社会,尤其是企业家群体并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许多人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同时对不能“即时满足”的东西缺乏耐心。在中国的互联网语境下更是如此,吸引眼球的永远是“点子经济”。即便是被誉为“新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也仅仅是在应用层创新。

马化腾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今年5月6日未来论坛上讲得很实在:“这还都只是科技应用,回归到基础科学研究来说,整个中国其实基础还是非常薄弱。”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具备更强的科学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化腾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此之前,马化腾也已就基础科学研究问题多次发声。

在未来论坛上,马化腾提到腾讯虽然更多做软件、产品和服务,离芯片远了一点,但腾讯做了很多数据中心,这对服务器端甚至包括芯片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反向影响力的,腾讯的很多应用服务是海量的,用户规模数以亿计,这些都是特殊优势。

马化腾还补充道:“腾讯这样的业内企业,包括很多基金会,能不能重点针对基础学科的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条件,吸引他们回到国内各个大学,资助其做基础研究?这个思路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马化腾和腾讯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捐赠未来科学大奖、科学突破奖等科学奖项,向武汉大学、深圳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等进行资金捐助,在2018年“两会”上建议设立“青少年科学发展”专项基金等等。作为企业家的马化腾,正力所能及的从各个角度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

2017年12月,马化腾成为“科学突破奖”的创始捐赠人,该奖项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夫妇所设立,是全球奖金额度最高的科技奖项。马化腾表示,“基础科学是技术进步的基石”,希望通过行动促进东西方科学界的交流。今年5月,腾讯还宣布与全球顶尖的科学机构自然科研(NatureResearch)联合推出“青年科学家大奖”,鼓励全球青年科学家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合作,解决人类和地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现在是我们政企学研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的时候了,我们不应该放弃在科技赛场踢出‘世界波’的梦想。”在今年8月的智博会上,马化腾如此表态。

3.既是资助者,也是哥伦布

基础科学其实是对未来的一种赌注和冒险。

就像哥伦布出发之前不知道在大陆的另一头能发现什么,但好在西班牙王室承担了他的航海费用,腾讯在这个大航海时代,既是拿出真金白银的资助者,更是亲自航海的哥伦布。

比如腾讯的企业级AI实验室AILab,汇集了70余位知名院校科学家及300多位工程师,通过腾讯的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实力。

整合了包括AILab在内的多个顶尖团队能力的医学领域AI产品“腾讯觅影”,将AI运用在医学领域,辅助医生筛查食管癌、肺结节等疾病,辅助医生对700多种疾病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

2017年11月,科技部宣布,依托腾讯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截至2018年7月,腾讯觅影已累计辅助医生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90余万患者,提示高风险病变13万例。从实际效果来看,腾讯打造出了辅助医生“救命的AI”。

去年底,腾讯成立量子实验室,由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胜誉任负责人,推动量子科学的研究与应用。今年3月,腾讯又成立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X,通过“AI+机器人”研究,探索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但在知乎上提问的马化腾显然也看到,在生产效率提升这件事情上面,在制造环节上,中国的产业化还比较弱,toB生意都处在幼苗阶段。这也成为腾讯下一步攻关的重点。

我记得一篇文章里写到,改革开放前夕时任副总理谷牧带队,选了20多位主管经济的高干,出访西欧五国,他们发现西德一个露天煤矿。年产煤5000万吨,只有2000名职工,最大的一台挖掘机,一天就产40万吨。

而国内,年产5000万吨煤大约需要16万名工人,相差80倍。法国一个钢铁厂年产钢350万吨,职工7000人;而武汉钢铁公司年产230万吨,有6.7万人。当时中国高层都在被这种差距震惊。

实际上,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中国的人海战术现象,到今天仍然存在。要深入到制造业用技术改进生产效率,就离不开基础科学的研究作为基本盘做支撑。

对中国来说,这需要几十上百年的努力,对腾讯来说,腾讯具备开发新技术、并迅速民用化产业化的能力,但也是一个从长计议的过程,也就越需要尽早布局,所幸目前为时不晚。腾讯才20岁,依然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在漫长的企业生命周期里,还有很多个20年要度过。后面的20年,马化腾已经设定好了ToB、ToC的双引擎程序了,只待启动。

过去,ToC市场有很强的指数增长效应,一个功能的爆红,就可以迅速推而广之占领市场。因此,在这样的竞争中,大家可以尽量分散,多兵突进,最重要的是依靠“领袖级”产品经理让产品脱颖而出。

但ToB市场的竞争更像是大规模的集团军阵地战,因为是涉及到攻克技术难题和制度壁垒,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提升,已经步入了经济体的深水区了,这其实比单纯做ToC产品更加困难也更有价值。

因此,每个相关部位都需要参战,考验的是斗志、纪律和领导者调兵遣将的战略眼光。比如就大家要共享不同部门的科研成果,要共享数据,平衡利益关系。每个人在冲锋的时候,也许只能推进一点点,轰开一个小口子,但是一群人前赴后继,累加起来的能量会很惊人。

放眼望去,能调动比腾讯更多科技和互联网资源,并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结合的企业,其实为数不多。“腾讯要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共建连接消费与产业(C2B)的新生态。”马化腾前不久出席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时这样表示。

腾讯已经办了6年的WE大会也是开幕在即,今年的主题是“雅努斯之门”,希望人们可以像古罗马神话中的双头神雅努斯一样,借由洞悉过去抵达更远的未来。这也暗含了马化腾和腾讯对自己的照见。马化腾对基础科学感兴趣,说明他能看到大势方向,知道应该往哪里去冲锋。其实,腾讯这一次架构调整,就是明确了方向,并做好了组织准备和制度准备,之后才是又一次冲锋的征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985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