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的人生排序为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如果同样要将身边的人进行排序,在父母心里,子女永远为第一。
“知道”(nz_zhidao)和你谈谈,人生排序,到底谁对谁错。
在最新一期的湖南卫视观察类真人秀《我家那闺女》中,新加盟的“闺女”焦俊艳与好友papi酱一番关于独立女性“人生排序”的观点,引发了网友的大讨论,还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位。
papi酱的人生排序为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观察室里的主持人刘欣然也很赞同焦俊艳的观点,她对爸爸们解释道:“我也把自己排在首位,你们也应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你们更爱自己了,孩子们也就放心了。”
“爸妈都是为你好”
令人惊讶的是,如果同样要将身边的人进行排序,在父母心里,子女永远为第一。
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中国电影《地久天长》,在讲述计划生育背景下的中国时,也向世界观众透露着中国式父母的隐忍和坚强。在片中,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先后告别了三个儿子,亲生骨肉、养子还有被流产的孩子。
片中刘耀军说:“在儿子离开我们的那一刻,时间就已经停止了。”儿子星星不会游泳,被朋友劝跳入水中溺水身亡后,这对夫妇的生活已经愁云密布。
同样的悲伤也发生在电影《岁月神偷》中,任达华饰演的父亲为了给大儿子治病,不得不把自己的结婚戒指当掉。当大儿子去世后,父母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年。
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总是以一个牺牲者的隐忍形象面对子女。但是子女能否理解父母,又是另一面。电影《狗十三》上映期间,媒体的风向指向了高度集权的中国家长。
“是爸妈没用,没法帮到你。”“只要你能过的更好,爸妈受多点苦也值得。”“如果我不拼命,我的孩子落后他人怎么办?”这些话语是我们的父母挂在嘴边的话,他们总是将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忽略掉自己的无奈和心酸,苛刻待己。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爷爷眼中的李玩爸爸依然是个活的不太明白的孩子,无法苛刻以待。
爱自己有错吗?
事实是子女在成长的路上并没有真正赞同父母的观点,大多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这份爱。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爱对他们是束缚。那张带有强迫意味,打着“爸妈都是为你好”的权力大旗,压在整个家庭的身上。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中国的子女缺乏一种存在感,这种存在感是指子女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应该按照他们个人独立的意志去做选择。但在中国,许多中国式父母会按照他们的意愿要求子女。
这逐渐造就了中国式父母的形象,即父母出于爱参与子女的一切生活。从孩子出生开始,他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尽全力给予子女最好的一切,对子女有高期待;他们支撑昂贵的教育费用,负担着三代人的生活支出,甚至得为子女备好房子车子。而子女往往得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式生活成长。
这一切最后可能导致两个坏结果:一是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两代人无法相互理解,形成隔阂。二是即便孩子功成名就,却“子嫌母丑”,不懂感恩。
瑞典著名导演伯格曼的父亲就曾以一个牧师的身份,用最严厉的规范管教子女,这些刑法和羞辱深深烙在伯格曼的性格和记忆里,以至于成年后的伯格曼临到父亲病危,都不愿意去医院探望。
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帖子也反映了中国孩子的心声。不同帖子拥有同样的主题,不外乎声讨父母,控诉父母的行为,“中国式父母”一词逐渐成了一个贬义词。
父母的不易不被理解,孩子的声音得不到倾听,成了中国式亲子关系中的常态。电影《狗十三》中,李玩在不断与父亲和家人的“抗争”中,理解了父亲的不易,接受了父亲的选择,这体现了大多子女成长的妥协。镜头最后,她看着弟弟在溜冰场不停地跌倒和哭喊,即使弟弟不爱这项运动,她也没有一丝阻拦。
在不停的妥协中,孩子学着理解父母,心甘情愿地成长。当生命得以延续,孩子逐渐相似于父母,已是中国式父母教育中还不错的结局。
在小说《时生》中,东野圭吾传达出天下父母最简单的心愿——“我想知道你会不会为来到这世上感到幸福?”但是,子女的幸福是否必须等于父母的期望?
“周末父母”
“周末父母”,甚至“春节父母”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疏离。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提出催生中国式父母的四大因素,排在首位的便是父母经历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存在局限性:父母希望以他们个人的社会经验和对子女的期望教育子女,而不是真正尊重子女的个人意志;此外,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压力使得很多父母更加焦虑不安,因此对子女的掌控凌盛一切。
电影《狗十三》里,李玩与爷爷奶奶同住,同样在传统家庭秩序下成长起来的李玩爸爸,就试图用传统方式说教方式骗自己的孩子,却一再遭到反抗。最后他只能用自己并不擅长的暴力手段,强迫孩子成长。
影片从青少年的角度讲述成长的残酷性的同时,镜头也客观拍下了李玩爸爸对孩子的心疼和愧疚,更拍下了作为一名父亲需要平衡营生和家庭关系的无奈。
导演曹保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每个中年男人都遇到过类似的无奈,其实李玩父亲是个非常典型的中国父亲的形象:疲惫焦虑,被家庭和社会关系所捆绑的中年男人。
导演姜文曾经形象地比喻过中年男人的处境,“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为了生计,脸面,房子车子票子不停周旋,后来就发现激情对中年人是一种浪费,梦想对于中年是一个牌坊,守得住忠烈,还要做得好婊子。”
在新旧世纪的跨度中,在社会的急速变化下,他们迎来新的身份,自信操刀,却被子女痛指“越俎代庖”。他们本只是希望让孩子能为来到这个世上感到幸福,在现实中幸福却附带太多条件,让本来简单的愿望变得复杂,变得漏洞百出。
彼此都是第一次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为自己对德善的忽略向她道歉,“爸爸也是第一次做别人的爸爸,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要原谅。”一句话让屏幕前无数观众落泪,可现实中却有多少次能设身处地地站在父亲的角度,心疼他们的不容易。
李玩最后向家人妥协,向成长的残忍妥协,她努力学习不擅长的学科,在饭局上为爸爸敬酒,吃下狗肉,她接受了家人对弟弟的偏爱,也接受了家人偶尔的忽略。而她的长大是心甘情愿的,是在推倒爷爷看到爷爷受伤,也是常年不出门的奶奶却在夜晚出门寻她,更是在爸爸潸然泪下后决定的妥协。
与其说她在妥协,勉强自己懂事,不如说她在被爱着的日子里,努力学着如何成为大人的依靠和慰藉。
孩子第一次成为孩子,在获得和索取中成长。时光不能如《时生》般逆流,像时生一样回到过去与尚年轻的父亲“并肩作战”,感受父亲的脆弱和无助。但孩子可以与父母成为彼此的导师,学着沟通和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平等以待,孩子对父母的将心比心,都可能实现彼此可达的期待,相互温暖。
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孩子不该只是苦涩。若多一些沟通,会发现生活没有那么多绝望,父母与自己的心酸都可以是心甘情愿的。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