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我小时候,家里长辈、同学家长或者父辈同事什么的往往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喜欢看曾国藩,仿佛他是很多中年人的偶像。
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能理解当年那些大人们为什么迷他,因为曾国藩太能让走入社会的人代入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出身寒微,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逆天改命,曾家一直到曾国藩父亲那辈,几乎没有过什么叫得出名字的大人物,老爹更是被乡里鄙视,甚至还成为了做人的负面典型,最后怎样?曾国藩不一样成了晚清第一重臣?
如果一个人学业坎坷,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苦尽甘来,曾国藩多次参加科举,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甚至还曾经被主考官把考卷挂出来骂,最后怎样?不还是考进社会科学院(翰林院)了吗?
如果一个人仕途不顺,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大器晚成,曾国藩当年起兵报国的时候,还没把太平军怎样,自己先被清军一顿羞辱戏耍,和太平军交手后被揍得提不上裤子,以致想自杀而不得,最后怎样?不一样成就不世之功?
如果一个人委屈一生,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身后留名,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名誉是多大的折损?之前的荣誉风评几乎扫地荡尽,旧友故知纷纷翻脸割席,最后怎样?不还是得了“文正”这一谥之致美?
很多委屈的、内忍的、不服气、不甘心的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能够从曾国藩的一生中找到自己的安慰和憧憬,因为曾国藩就是清朝那样一个内卷化社会的理想榜样,残酷地管束自己,克制自己,用道德伦理把自己死死箍紧,然后再用这样重压之下塑造的人格去吃苦中苦,为人上人,最终换来世俗意义上的极大成功。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对曾国藩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像体脂率、血压、发量等指标一样来判断其是否步入中年。
如果你对曾国藩的事迹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我觉得这用不着可惜,其实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