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恒明
回答这个问题,我貌似比较合适,从1996年10月开始,我的工作就是原油收储及集输。
原油大量的储存,在实际的操作中,它既困难又不经济!!!
比如说吧,一个中型油田,它的普通5000方拱顶金属油储罐(非大型浮顶油罐),用它来常规储备原油的话,每天因储油罐的“小呼吸”(因昼夜温差而造成罐内压差变化)及“大呼吸”(因收发油作业时,造成罐内压差巨变)在华北地区,一般24小时内,通过罐顶的呼吸阀,非常痛心地往空中散逸掉原油的轻烃组分大约为100吨左右,这些逃跑到空气中的轻质成分,它们是原油的最最精华部分,留下来赖着不走的成分,多为不易挥发的重质烃成分及胶质、石蜡等等…,这些陈年原油,它们在接下来的初步三相(油、气、水)分离工艺处理中,会给集输工作人员造成很大麻烦,至于什么麻烦,一会再说。
有朋友可能会说,那么我们把油罐做成全封闭的,不就可以避免宝贵的轻油挥发浪费了吗?
如果,我们真的全封闭储油罐(放弃储罐顶部呼吸阀等附件),那么,就算是我们永久封存储罐进出油口,绝不进行收发油操作以此来杜绝油罐“大呼吸”耗损(事实上,一个全封闭的大罐,在进油操作不久就已经憋炸了),只要世间存在一丝丝微小的外部温差变化,这时候金属大罐的罐壁就显得很脆弱了,罐内原油热胀冷缩随即会发生(罐内正压过大)爆裂及(罐内负压过大)瘪踏内陷,造成非常严重存储事故。
事实上,在存储原油时,我们也很难做到完全停止收发原油作业,避免“大呼吸”耗损。因为,在存储原油时,它的罐内温度,是一定一定不能不能低于原油的凝固点,一旦原油凝结在罐内或凝结在流程管线里“灌了香肠”,那就是非常重特大事故。
顺便说一句,原油是热的不良导体,它一旦凝结在设备里,解卡的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可是,大罐里的原油温度,它随时都“希望”与大自然温度趋同,它们互相发生热传递,在华北秋冬季节,罐内原油它随时都会发生“温降现象”,所以,我们在工艺上除了在储罐内加装加热盘管加热外,冬季低温时,集输单位还得费劲的对储罐内的存油进行“打循环加热”工艺,对外输的原油按比例加注甲醇,保持它温度永远高于凝固点。
既然“大呼吸”无法避免。我们是不是在呼吸阀后部加装容器收集准备逃逸的轻油?
这个工艺,它非常不安全和经济。目前,技术上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敢尝试这种“节约”方法。
我国目前采用的降耗工艺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用负压螺杆压缩机在原油进罐前提前“拔取”进罐原油的轻组分,这样原油就变的“性格稳定”大大降低了储罐中的轻烃呼吸耗损。
经过负压萃取稳定过后轻烃的原油,俗称“扒皮油”,这些原油,它们在输送到炼油厂以后,炼油厂的厂长估计天天都在骂娘:“这TMD根本炼不出汽油,出一炉是沥青,出一炉是沥青….”
其二,采用浮顶罐工艺(大型及超大型原油储备库大多采用它),这种储罐,它可以有效降低80%呼吸耗损,比如它“小呼吸”每天仅仅损失40KG左右轻烃。但是。这种罐工艺复杂,安全性低。它要求操作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专业技术。如果稍不小心巡查不到位,有可能发生大型事故。
那些经过稍长时期存储在压力容器罐内的原油,大家习惯上把它们叫做“老化油”。时间,让原油中易挥发的化学高分子短链部分逃逸散失掉了,也就是它的珍贵的轻质成分含量,逐渐挥发殆尽。
就算是一批来至海湾地区的上好的轻质油,你若存久了它们,它们依然也会变成委内瑞拉式的难以处理的孬油。
这些孬油,其实就是难吃的陈粮,你别说中石化产业链中部的炼化企业头痛(他们在炼化此类低凝高胶质油,在分馏它们时,还得要按比例掺入昂贵的从石油天然气中萃取的轻质油),就是上游集输处理单位,他们在初始处理这些老化油中也是很难受的:在初始三相分离它们的时候,因它们的遗留成分不活波的胶质居多,难以破乳,常常严重干扰,并破坏电分离器的直流电场,这十分考验现场操作人员的个人技能和责任心。因而很容易造成高含水原油外输到炼油厂的事故发生。
因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便宜,我们若超量采购的话,不考虑运费、不考虑中途原油挥发耗损造成的品质下降(这一条无法避免),到港后找合适的闲置储存容器比较困难,战略储备库,它的维护,它的地理位置等等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繁杂,并非是一拍脑袋,就大规模随地大建快上的。
上面已经说过,原油与食物一样,越新鲜越好,你得尽快吃,不然它也会品相降低,对经济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了,我们在青岛黄岛等处沿海处改扩建一批洞库,大量存储战略性石油储备,这种战略考虑一点都没问题,毕竟这个世界真不太平。)
好了,我们正式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把采购的商品原油,大量注入地下以备不时之需,这行不行?
看了题目,就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灵感,它是不是来至于民间传说中:狡猾的日本人,他们进口大量我国煤炭后,埋入地下以后待用的段子,而衍生出的问题。
如果把进口的商品煤炭,铁矿石等不易降解的固态物藏埋于地下,留做未来不时之需,这个操作,它看上去好像还是一个蛮靠谱的神话故事,
但是,若往油田地下注入已经初步处理过的商品化的石油产品,这种操作就是绝难做到的一件事情,以我多年从事能源行业的认知,这种操作,它比用工业化电解纯水、以此来制造出清洁能源—-氢气。更加的不经济不靠谱。
我们即使不考虑采收率(往往是每注入地下100桶原油,依靠目前全球的石油开采技术,能再次收回30桶左右就已经是最高水平之一了),我们只说说在纯理想状态下,用现有技术手段往地层注油储藏行不行?
首先,地层隐藏的压力,它是超过我们普通人的想象的,我今生从没有见过往地下生生“硬挤”进原油的骚操作,只见过一些油田往油区地下“补水”操作。
油田注水操作:因为油田在连续长期生产过程中,因抽提油、气、及其它混合液体,造成地下压力亏空,必须往油藏区地层高压注水补压、顺便利用注入的水,在油水密度差下,驱赶地层中原油成分聚集抱团取暖,易于采收的作业。
这时候注水,要到达3000米左右白垩-奥陶层,一般需要高达20MPa左右压力,某些油田甚至需要更高的超高压才能完成上述动作。
地层内压力惊人,如果往下注油,必须要硬顶出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也就是说要把地层中的坚硬的岩石和高压流体极限压缩致密或驱离,否则,“新”来的藏油将没有地方呆。
其次,我们将要挤压注入的“便宜”的国际原油,它去的目的区域,需要刚刚好,该区域物理上必须要具有完全封闭的圈闭地质结构,如果,不巧,它不具备这种地质结构的话,我们即使注入100000万桶原油,未来也难找回哪怕零星几桶原油。
再次,目前,受多重利空消息影响,国际市场主要产油目的国的油价,被国际炒家打到每桶20美元左右低位。
如果我们乘这么难得的机会“捡便宜”大量买入,并在题主的建议下,利用特种高压泵,克服地层强大的反压力,在地质专家的指导下,正确注入油田圈闭油藏区域,经过这一番完美操作下来后,以目前的人类所具备的科技水平,仅仅在注油时,发生的耗电量,它也将是惊人的(至少每桶提高60+美元成本,参考注水耗电)。
这些耗费的电能,它也是我们电力生产企业费劲的用电煤、水电、核电、风电等资源淘换出来的,它一点都不比原油卑微。
原油,它脾气与水可不一样,它是高危产品,极易燃爆,若让这些商品原油,再重返地下深处,肯定还会有大量高额的其它辅助成本产生,幻想把这些下注的每桶原油成本,做到150美元以下,即使在国际上招标,也难找到一家高科技石油企业,有能力拿下这个项目。
再再次,大量原油往地下“藏”已经很不容易,同样,未来再往上提,它们依然不会让你省心。
我们当初费了洪荒之力,在听信题主的这个好主意后,好不容易注入地层的这些前商品原油,这等于是让其放虎归山,这些曾经“纯洁”的商品原油(含水低于0.3%),一旦它们侵入地下后,马上就会无耻的与地层中的硬水(高含钙、镁等离子的水)、硫、碱、盐等等杂质媾和打成一片,并随着地层压差变化做布朗运动在四处流窜,它们这时候,已经不配在叫做石油了,它们已经堕落成该死的油水乳化物….,
等到我们某一天需要这些“不时之需”的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又得重新再一次用高成本再次开采一遍,那已经失散到地层各处的它们,已经在其“体内”镶嵌了强碱性和各种盐分等矿物杂质,同时又一次具备了强大的腐蚀性(比如崭新的DN200阀门,它仅仅用不到两年就可以被腐蚀“击穿”),它们将一路腐蚀它们要经过的流程中的管阀及设备,我们不得不需要重新对他们破乳、脱水、脱硫、脱气…..。
我国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它们的原油开采成本很高,不像海湾周边国家,他们浅浅的下上大口径生产套管就能自喷生产,而我们需要耗费巨量电力才能把原油“拿上来”,并且我们地质结构特别复杂,故而要用油嘴限制单井产量(单井若不限制出口流量,短期内地层结构就破话殆尽,90%以上的理论原油储量,将无法开采出来,目前,即使塔里木的高压高产自喷井,也加装了6毫米油嘴),我们的油田没有海湾国家油田具有的天生禀赋。
以我所在的油田为例,因为它含水量极高,绝大多数区块平均含水90+%,整个油田,单井最高产油井,日产如果稳定在20吨左右,就是万众仰慕的宝贝,采油区经理就恨不得睡在它的采油树下(比较优秀的渤海海上油田,最高初期产能,惊艳的单产每日可达1000桶左右),这么惊人的含水率,它并不是油田开采后期才如此不堪,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刚当兵退伍回到油田,我们厂调度一次聊天说:这么高的含水,估计油田撑不了几年…,本人也就一年又一年的担心油田解散下岗饿饭,直到离职…就是如此高含水,也就是说这些可怜的油田老区块,他们依靠几十年日复一日收集一层飘在液体表面薄薄的油花花,撑到现在…..。
我们油田井口压力不到0.7MPa左右,没有自喷能力,必须依靠高耗电能抽取上提,开采成本今天依然是超过80+美元每桶,华北一线老油田成本,它们极尽所能也不能把成本降到80美元以下,渤海湾曹妃甸附近海上油田成本最低,估计40弱美元左右,而西北油田(甘肃庆阳稍微低,内蒙油田更难开采,它们是重油,高胶质易凝固,冬季歇菜抽不动。新疆库尔勒附近沙漠中的油田,它虽现场开采成本不高、含水也极低井口含水2%左右,油品质也极高,刚出井口的原油,它们色泽橘黄晶莹透明,井口压力惊人达到6MPa,可自喷生产,但缺点是没配套外输管线,拥有海相油田的老毛病H₂S高到恐怖程度,产生的宝贵的天然气含H₂S超高,我国目前无法收集利用,全部就地放空点燃,你若不戴空呼去现场瞬间秒杀,单车重卡运输成本超过开采成本等等缺憾,成本也高的吓人。
这些国内油田,它们的开采运营成本,远远比国际油价高的那可不是一星半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聪明”的关停掉封存它们,去在国际市场上抢购便宜货呢?
事实是,我们如果今天全面停井停产,明天国际控盘油价的像维多集团(Vitol)一帮家伙,他们等不及天亮就会马上把油价做成“妖股”,每天都拉涨停板。
战略性大宗商品,我们必须要不惜成本的保持存在感,我们必须有可控的“灭火机、隔离墙”。
油企常年亏损经营,依然不停生产的再一个原因,从纯生产技术上来看,原油石化等开采行业,它与玻璃行业很像,需要连续作业一条龙连轴转,它的上下游链条很长,提供的岗位也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里,仅仅只有唯一的沃尔玛,它才能养活那么庞大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很脆弱,一个国家建成完整石化工业链条难度很大,摧毁它却非常轻松容易,采油工艺技术日新月异,你若不时刻积极参与,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比如,页岩油水压裂技术很难突破,我国四川东部及贵州等地藏有大量页岩油气,等待采油技术工艺突破。。。
所以,不管这食物再怎么便宜诱人,我们也不能眼大肚小,去猛吃猛喝,你还是先掂量自己饭量。悠着点吧!
=========================一些疑问,就不一一回复了
1.关于储油罐,它每天大小呼吸耗损量,因学识等多种原因,本人没能力计算出来。所以,一天100吨的耗损,本人也质疑它是否过大,可能有误。这个参数是96年我刚上岗培训时,看到我们油田内部编发的学习材料上标注的,这个参数,当时就觉得十分震撼不可思议。
2.塔里木河南岸的油区为什么不铺设石油管道?
目前,该处是前期开发阶段,中石油在勘探6年未发现地下油储,中石化接手西北局勘探后,于2016年左右,在原区块发现大油田,油质极佳(出口含水仅仅2%)自喷。采上的原油全部依靠拉油车外运,因新疆地域辽阔,运出的原油不够运费成本,西北油田负债经营,却依然没有铺设长输管线,这是有原因的,产能在未稳定之前,不易上马大项目,当年中原油田在1989年,试图用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发电,用数亿美元从英国引进建设热电厂,电厂建设度达到90%左右时,天然气产能急剧递减,随即热电厂荒废长草了。
3.关于万吨油轮或汽车的小油箱是怎么解决呼吸耗损的?
虽然我持有过招商轮船的股票,但是,我本人是不了解邮轮或者汽车油箱的降耗原理,请原谅。
4.重点来了:本人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过地质知识,不过在96年以前,在2年干作业工时,接触过很多地质措施操作,中间涉及到很多地质知识:比如白垩、奥陶…之类的专业,也进行过冲砂、压裂….,这些专业知识真是一片空白,我在回答中涉及到的该类知识时,都是以个人认知的,描述就不可能严谨和科学。希望诸位地质专业的朋友,谅解和指导。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