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国人没有「躺平」的资格

中国人没有「躺平」的资格

“躺平” 了两个月,没有更新,向大家说句抱歉。

「躺平」这两个字,就像前几年的「XX ji ang ji」一样,

在一段时间内都会有一点敏感,很多公众号写这个选题,都会被删稿。

舆论大方向不允许人们躺平。

今天这篇文章,小心地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1、

躺平,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同在东亚的日本,这样躺平的 “丧文化” 已经流行了几十年。

记得几年前去了一趟日本,还写过一篇文章说日本人为什么 “丧”,为什么会低欲望。

而没想到,短短几年,这样的文化现象,突然在中国一度成为了潮流。

很多言论都在说中国在日本化,

但究其背后,日本的 “丧文化” 和中国的 “躺平文化” 是两种并不相同的社会原因。

日本的丧文化诞生于 1991 年经济泡沫破裂之后,

此后的日本经历了 “失落的 20 年”,房价暴跌,在此之后是漫长的通货紧缩。

而这带给日本带来的是一个无法突破的恶性循环 ——

image

“钱紧” 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 → 人民手上的钱减少 → 购买力下降 → 东西卖不出去 → 降价促销,物价下跌 → 人们买涨不买跌,更不花钱了 → 社会需求不足 → 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 → 企业没钱赚 → 裁员或降薪 → 失业率增加 → 人民手上的钱减少

→于是又回到了一开始的循环。

今天要买的东西,明天会更便宜。

并不是「早买早享受」,而是「早买早亏」,与其买买买,不如手持现金,等钱更值钱。

房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房价难涨,即便日本的贷款利率极低,租售比高,以租养贷很容易,多数人也并不愿意买房。

加上经济不景气,面临着裁员和降薪的风险,那么就干脆就不消费了,低欲望生活。

所以,日本人宅、不愿意花钱、不愿意恋爱、不愿意结婚,也不愿意买房,直接躺平。

但另一面,躺平的日本人,并不需要担心不断上涨的物价,不需要担心手上的钱贬值,也不需要担心一直上涨的房价。

某种程度上说,日本的 “丧文化”,

也是一种安全的、有保障的、主动的 “躺平文化”。

通货紧缩下的社会环境,给了年轻人一个安全的 “躺平” 土壤。

2、

日本 “丧文化” 兴起的背后是失落的二十年,经济低迷,通货紧缩。

而如今的中国「躺平」文化的背后并不是这样。

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疫情,全球陷入低迷,而中国一骑绝尘。

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反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未来充满迷茫”,这样的论调却流行了起来。

而所谓的「躺平」,是在这样强烈的反差中,无所适从地被动放弃。

但是,如今的中国,并没有如日本「丧文化」这样的「躺平」土壤。

– 日本的房租可以二十年不涨,

– 日本的物价可以二十年保持平稳。

– 东京大阪以外的日本的房价,甚至二十年保持不跌也很难,

– 早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也已经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不同。

– 如今的中国依然是一个通货膨胀的时代,手持现金的人们充满了对钱贬值的焦虑。

– 房租也随着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上涨。

– 房价,可能是所有信仰都崩塌之后,依然还存在的最后的信仰。

– 老龄化已不可避免,但第一批为老龄化社会买单的,可能就是叫着「躺平」的这一代人。

从这些意义上说,

活在对抗通胀、对抗货币贬值、对抗房价上涨、对抗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人,甚至并没有「躺平」的资格。

真正喊着躺平的,可能才是最不可能躺平,深度参与 “内卷” 的人。

虽然内卷无意义,然而不参与这样的内卷,

在整个中国社会机器高速运转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的可能是社会阶层的下滑。

而「人」和「国家」一样,虽然说要躺平、不想卷,但在高速运转了几十年之后,要刹车也并非容易的事,如果躺平回到几十年前,是谁都不会愿意。

“躺平” B 面的 “内卷”,只是同样的 “因” 之下,不同的 “果”。

二者博弈的最终结果大概率是,

躺平成为了一个存在于意识层面的哲学思想,

而内卷成为了一个存在于物质层面的社会学现象。

来源:海马小姐 微信号:ladyhaima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456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