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知乎平台创下了一个新的记录。
一个00后大一新生,匿名在知乎问题【男生真的很不能接受彩礼吗?】下面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回答里他表示:
“要彩礼的一律免谈。”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而彩礼是女方家庭提出的要求。”
“女生也是人,夫妻在法律和财政上平等,我没有理由偏袒她。”
全文如下:
这回答一出来,首先被喷了近万条。
难听一点的,说“你就是想白娶一个媳妇伺候你。”或者“你就是想白拿一个子宫。”
好听一点的,则表示“你这还是太年轻,还幼稚着呢。”
“你是谁啊就匿名宣布。”
最后,大部分火力都集中在了“结婚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这句上,网友们摆出许许多多事实,试图说服他,结婚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结婚更多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合作。
而后又有一群人过来表示支持答主:
“人家不想掏钱你就划走不就好了,干嘛要逼不想掏钱的人掏钱呢?”
“他又没说每个人都必须和他一样,他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怎么就这么多阿姨出来规训他,进行妈味说教?”
这一反击,就又是一万多条。
然后双方这你一言我一语吵了三天,让这条回答的评论数达到了惊人的51000多条:
这已经创下知乎有史以来的评论数记录,更别说这条回答还在以每小时近千条的速度不断增长中,乃至于有人在下面发起了“末日的一技能居然能吃小兵,真是太强大了”这种陈年老梗推波助澜。
02
我无意于评价要彩礼到底是对是错,我觉得每一家有每一家的情况,法无禁止即为可,只要小两口自己愿意没有强迫就行。
一些女性网友觉得自己婚后要生孩子,承担了生育风险,当然需要一些经济补偿,否则就“白白给男人生孩子”,这可以理解。
也有一些人觉得“结婚也不一定生孩子,生孩子就要钱是在物化自己”,所以不想要钱,这也是一种想法。
那个问题下面还有一个回答,说整个家庭里,最反对她未婚夫给彩礼的是她爸,理由是
“平嫁平娶,只要婚后你不低人一等,就不能跟人要钱。不要就不落人口实、拿人手短,这样婚后你有一丝一毫委屈都不用忍。”
你看,什么想法的人都会有,想好自己想要的,自己能谈妥就好。所以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
我看了那个五万多条评论的回答,发现无论支持他还是反对他的人,70%都同意彩礼问题不能由小两口自己决定,近100%都同意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我虽然也同意这点,但还是觉得感慨。
因为曾几何时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表示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当时被一大堆充满理想的网友喷作“老气横秋”、“没有理想”、“爱情不自由”。
那会儿网上流行的故事是虽然父母都不支持,但还是要和心中的那个ta在一起,然后在网上分享如何私奔的故事。流行的是两情相悦然后执子之手,是追求他们心中纯粹的婚姻和爱情。
那会儿如果为了彩礼多少吵翻天,是会被人群嘲“封建残余”的。
不说远了,就看看十几年前,那些大热的爱情电视剧,讲的基本上都是两个相爱的男女想在一起,但是双方父母不同意,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然而这么些年过来,现在网上流行的故事,是“门当户对”、“是三套房配三套房”、“是如何认清凤凰男如何识破麻雀女”、“是一定要计较彩礼嫁妆,少一分一子都不行”。
而且越是流行这些观点,婚恋问题就越热。知乎也似乎把彩礼问题当成了他们的流量密码,隔三差五就给我推这么一些争议问题和争议回答。
最后,在知乎有意无意的扶持下,在婚恋问题被无限放大的今天,在“斤斤计较彩礼嫁妆”的政治正确气氛中,在“男拳女拳”对骂的网络狂欢里,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知乎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各方势力各种观点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匿名回答中产生了剧烈冲突,最后造就了知乎平台的新纪录。
respect。
03
和婚恋问题发展历程差不多的,则是考公务员的事情。
还记得我大三大四那会儿,考公务员位于整个互联网上各种职业鄙视链的底端。
追求有趣的年轻人,觉得体制内工作枯燥乏味,“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日子也忒没劲了;
野心勃勃的年轻人,认为公务员收入太固定, 晋升渠道狭窄,一辈子科员科长做到老,没什么成就感;
想要简单的年轻人,则以为体制内关系不纯粹,人情世故与关系门路太多。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网上一提到体制内就摇头,像下面这样的吐槽铺天盖地:
那会儿流行的是这样的搜索:
是这样的文章:
里面的内容不外乎是说公务员的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底,记得曾经在某个演说比赛还是什么热门文章里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不想过一下就知道三十年后在干嘛的生活”, 充满了各种理想主义的抱负。
在这样的大风气下,七八年前,无论知乎天涯微博还是人人网,都有一股 劝退考公的热潮。
每个人讲起自己,都要加上一句“我勇敢从体制内出来了!”
真正的公务员要这么说,不是公务员只是事业单位的也要这么说,某个自媒体人甚至还没考出教师资格证算不得体制内,也要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表示自己和体制内“分道扬镳”的决心。
总之 大家相信,如果一个人要酷、潮、新,就不要去体制内。
那么,气盛的年轻人该去哪里呢?
答案就是去创业,去企业。
乔布斯的名言经久不衰,杰克马的句子鼓舞人心。
去企业,去创业,令世界因自己而改变,是当时很多人的信条。
很多人盼望自己能改变原有商业模式,带来“革命性”产品,领着一帮小伙伴们上市敲钟。
甚至很多人以为风口将永远持续,遍地是会飞的猪。
我至今还记得大学某个夏天最火的一个视频。
演讲者是金语俊,他的身份是韩国一个日报的社长。
1991年,他去欧洲旅行,在巴黎相中了七八千元人民币的BOSS西装,为此,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买下。
穿着名牌西装又身无分文的他,想到了给宾馆拉客来赚钱的点子,没想到这个点子帮他赚了第一桶金。
其实他演讲的主题很简单,那就是你可以为了梦想而付出所有,不要求安稳,安稳会害人。
有了梦想,就会有一切,所以你要有梦想。
这个视频并不是第一次火,但因为迎合了当时的创业创新热,很多人都在转发,我也深受感染。
以致于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那种梦想膨胀炸裂的理想主义狂欢。
但这么多年过去,如果现在你再在网上写文章劝导“年轻人别去体制内。”,网友只会骂你是骗子。你再写,网友给你发来一个故事,并表示你就是故事里的黄鼠狼:
黄鼠狼在悬崖边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你不试飞一下,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雄鹰? 然后每天就在悬崖底下捡,摔死的鸡。
再看看数据,会发现考公人数和录取比例经历过一个短暂的低谷之后,再次一飞冲天:
不但人数多,报考学历还都特别高:
除了清华学子,其他c9高校学生,进体制的比例更是一年比一年高。
他们把考公考编称为“上岸”,认为在外面那些企业做事都是绕弯路,最后还是要有编制才算工作。
总之,现在说起创业反而会被人耻笑。提起大厂,大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理想主义”,而是“996”、“被吸血”。
于是每一个职位都开始紧俏,每一场考试都在挤独木桥,考公越来越内卷。
那些一时抢不到入场券的人,另辟蹊径。
有人愿意去殡仪馆上班,半夜坚守岗位,因为有了五险一金,让他们在相亲时倍有面子;
有人考进畜牧站,给老乡的鸡、鸭、羊看病,因为有了五险一金,让他们在相亲时倍有面子。
扎根现实的梦想不过如此,值得被复制和推广。
紧跟着,一组很有特色的现象产生了:
“月入3万,不如回家考公务员。” “在各行各业当螺丝钉,不如回家考公务员。” “想为自己的孕期买单,就回家考公务员。”
一切的热闹好像真应征了那句话——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04
上面几件事说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反映的都是经济发展减速,社会逐渐转入保守状态。
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爱好风险爱好改变的人能获得更多利益,于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风险偏好的,于是大家会说“我不需要父母辈的干涉。”,会说“我要去做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
就拿彩礼和门当户对来说。
过去,一个家庭总存款超过一万元就已经是非常殷实的家庭,而现在,上海应届本科生平均月薪就有近万。
在社会充满了让人指数增长的新行业阶段,盯着原生家庭那点固有资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指不定哪天谁就创业成功了,或者谁家房子突然被划为重点发展区域,身价倍增。
所以那会儿大家更愿意抛开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不谈,更多集中在对方这个人本身,也就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潜力股”。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国经济已经有了一定体量,经济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飞速增长了,这个状态下大家的财富相对稳定,想找到指数增长很难,那积累下来的财富就变得至关重要,门当户对再次成为主流观点。
当然,实际的婚姻和爱情远比这个来得复杂,这也只是非常简化的说法。
考公务员也一样。
经济高速发展下,整个社会充满了机遇,选择高风险“下海拼搏”的人也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所以那会儿流行从体制里走出去的说法。
尤其有段时间,只要是个创业项目就能获得百万、千万融资,北京的咖啡馆里到处都是人在那谈几个亿的项目。
那样的气氛下,很难不让人心动。
然而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体制外的种种弊病也就暴露出来。
不稳定、加班多、五险一金交得少、会“优化”上了年纪的雇员。甚至大多数公司薪酬待遇也不如体制内好,而且越来越不如体制内。
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是62029元,私营单位的则是39589元,相差2万多。 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是97379元,私营单位的则是57727元,相差4万元。 五年间,体制内收入增长了35350元;非体制内,增长了18138元。 可以看出,体制内的收入水平已经甩开了体制外,而且有越甩越远的趋势。
更别说有一些人胸有抱负,在体制内可以为人民服务,更有成就感。
多方面原因影响下,当然愿意考编制的人会变多,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
很早之前我们就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肯定有人打心眼里不在乎物质,但大多数人口头上说的“不在乎物质”,其实真的只是随口一说而已。
你看,我上中学那会儿大家都热衷批判“啃老”,现在已经没人批判了,因为那些批判的人悲哀地发现,如果不啃老,自己不仅买不起房,甚至可能养不活自己。
现在我们的问题在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底还有多少事情会受影响,会有多少观念会转向保守。
除了结婚越来越讲究门当户对,除了大家越来越热衷于考公考编以外。
比如现在大家都热爱往大城市跑,因为现在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增的工作岗位,还需要劳动力,某些家庭掏空六个钱包还可能在大城市安家,所以这会儿流行的文章还是《我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北上广深》。
如果未来北上广深房价进一步离谱,新增的岗位也越来越少,会不会流行的就是《回到老家我安逸多了!》,你看之前那个花了7万在东北鹤岗买房的故事,不也得到很多认同吗。
再比如现在大家都说年轻人要成家立业,结婚了一定要自己搬出去住。
但如果以后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买房的状态,会不会再次流行祖孙三代乃至四代住在一个大房子里,这样父母还能方便帮着带孩子。
过去,家里最说得上话的往往是最老的那一辈爷爷奶奶,最近几十年这种话语权才逐渐下放。以后如果年轻人普遍需要中老年人资助,会不会再次回到以前那种老人有家里最终决定权的状态?
我觉得可能性有,但是不大。
更大的可能,是年轻人干脆躺平,既不去大城市也不结婚,既不奋斗也不社交,过起所谓的“低欲望生活”,就像日本的年轻人那样。
至于这样的状态会给我们生活什么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来源;雷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