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squirrel-6949263__340

提问:近日,有报告显示,七成的清北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对此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遗憾,他认为中国最顶级的大学的学生出来应该主要是去做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艺术家,你怎么看?

作者:爱分享的小强

向老师任职过的单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中国农业银行;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中国民生研究院;《环球财经》杂志…

然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体制内高校,隶属于教育部)

中国农业银行(体制内央企,隶属于财政部)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论坛(非私营非盈利性组织)

中国民生研究院(半体制内,中国社科院背书)

《环球财经》(体制内媒体,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这位老哥在体制内部、外围混了大半辈子,可以先给年轻人打个样,不依靠曾经的光环,从零开始办个企业或者去西部找个经营困难的公司力挽狂澜,我觉得这样更能激励清北学子。

贾明子 回复:

从抽象国家的层面,自上而下俯视,把公民当成一个个按需分配的螺丝钉,可能会觉得顶级大学生更适合去做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艺术家。

但是从每个个体来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配件。他们都有自己的权利选择对自己利益最优的职业。

如果两者的需求不匹配,就会出现所谓的“对国家有利的选择”和“对个人有利的选择”互相冲突。

你要是把自己代入抽象的国家,你对清北的毕业生应该走那条路有一个期望;但是如果你把自己代入每个人,你会觉得能带来更多的利益的一条路才是自己想去的。

当你的路和国家期望你的路不同,就撕裂了。比如说,国家期望你去当“家”,那么把自己代入“国家”你会觉得清北学生选错了 – 国家花钱培养你当“家”,你却想当“官”,何其浪费。但是把自己代入个体,你会觉得国家的导向错了,它期望你当“家”,却为当“官”的提供了更好的前途。

如果你是清北毕业生,你要把自己代入国家,还是代入你自己呢?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如果国家想让清北学生去做这些“家”,那么就想办法引导让这些“家”的职场竞争力高过“体制内”。如果国家的实际引导是让“官”的竞争力更大,实际上国家心里想的就是期望大家去当“官”。

这其实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寻道人 回复:

我认为相当一部分人应该开始学会不要去评判他人的职业选择,因为在00后一代人不仅不是一些专家嘴里形容的每日居高临下到处赢的傲慢者,反而是活得非常明白的一代人。这意味着相当多的00后已经识破了所谓“越老越吃香”以及“沉得下气,甘坐冷板凳”的忽悠。

当代的情况就是一、二产业多劳少得,还缺乏社会地位。当年喊得最响的“工人老大哥”“农民老二哥”,如今却反而成为了某种戏谑的反语。当年是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如今想要当教授,也是拦路虎一大堆,很有可能被没良心学校白嫖三年还要把工资退回去。

那么00后的年轻人只要有选择,拿头去进一二产业?或者去当这位经济学家嘴里的“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清北乃至C9的毕业生代表着00后一代人智商的最高水平(或者至少是做题能力的最高水平),又怎么会硬着头皮去踩早就已经被无数人踩过的地雷阵?

而且,与很多祖辈留下来的低收入换高稳定的刻板印象不同,大部分沿海省份的公务员在收入与稳定性上均碾压许多产业岗位。例如今年在广州招施工员,实习期月薪仅仅只有5000元,在转正后因为不再发放交通费月薪更只剩下4800。而如果走选调去江门市当一个基层公务员,第一个月就能拿到7000多的基本收入,各种隐形福利还更多,社会地位也更高。那毕业生的“慢就业”“新常态”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仍然需要强调的是,应届生身份如此重要,以至于每一个毕业生都必须以高度审慎的心态应对自己的选择——这位经济学家言语里暗示着的是大部分大学生是“没追求”、“跟风”,殊不知在这种问题上面,大学生本人比你懂、更比我懂。

要让大学生乐于涌向实业,唯一的方式就是让实业开得起价格,而不必每天在那里画大饼忽悠人——实业并不是没有火爆的时候,在08年前后房地产爆火,红利无穷无尽的时候,土木工程专业的收分几乎是工科专业中最高的。而一旦房地产式微,计算机崛起,软工又成了收分最高的专业,以至于现在的某些大学还把天坑专业与计算机放在一个大类招生,来捞天坑专业一把。

玩市场经济,就要尊重市场经济下人的自发选择,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来源:知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143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