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上海人啥印象全国人民心里都有数”

“上海人啥印象全国人民心里都有数”

image

01

自从《爱情神话》上映以来,有关这部电影的争论就一直没停下过。很多人给差评,说这片子全程上海话对白,让他们很不舒服。

比如猫眼上最高赞的评论说:

“全程上海话,看得脑瓜子疼。”

昨天还有个热门微博这么说:

 

“看个中国人拍的中国电影还要靠看字幕才懂,本身上海话就是小范围。”

 

我不是上海人,也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但我有点不懂,这电影本来讲的就是在上海弄堂里发生的那些事,里面那些上海人之间不说上海话说啥?

《火锅英雄》上映的时候,都说全程是重庆话听着接地气,亲切。

2018年的《无名之辈》出来以后,还有人专门做了张表格夸奖方言电影。

更别说各种粤语电影,以及春晚上都会频繁出现的各种北方方言。

咋轮到上海话的时候就不行了?

而且上海话属于吴语的一种,其实使用的人并不少,附近绍兴、宁波、苏州人虽说没办法全都理解,但也能听懂个大概。

当然,我今天主要想说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那位博主的最后一句:

“上海人啥印象全国人民心中都有数。”

尤其和她前面那句“我本身反对地域黑”连在一起看时,显得格外喜感。

02

在以上面那位博主为代表的部分“全国人民”眼里,上海人不外乎“精明”、“算计”、“胆小怕事”、“冷漠”、“排外”等几个负面标签。

其实这些东西早就说过了,本来不值一驳,然而我今天看了个知乎问题,叫“作为一个沪漂,哪一瞬间被上海人震惊到了”。

下面几个前排高赞答案都很有意思,正好借着这个契机想和你们分享一下。

关于上海人“精明”,前排答案讲了个故事:

评论说:

“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

“别占我便宜,我也不想占你便宜。”

我现在和人聚餐也是这样,很少说我请你或者你请我,基本去哪都是AA。

虽然显得不近人情,显得斤斤计较,不讲“义气”,但习惯了以后会觉得其实把账算清楚了其实反而少了很多麻烦事。

再往下翻,还有更多答主讲了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

比如关于上海人小气,排名第一的答主分享了一个故事:

还有2.7万赞的这个:

评论区也分享了类似的事情:

真的小气吗?

反正我在上海十多年了,打过交道的上海人没有一千也有几百了,至今也没觉得哪次被占便宜了。

2018年的时候,在上海草莓音乐节把我钱包丢了,里面有几千块钱还有身份证银行卡啥的,本来万念俱灰都打算回家赶紧挂失补办了。

没想到接了个电话,说是有人捡到交给警察,警察通过我的身份证查到了我电话,让我赶紧去领,里面的钱一分都没少。

那个人没留任何联系方式,导致我想感谢都无从谢起。

还有关于上海人冷漠,可以看看这个2.7万赞的回答。

评论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爸妈:

这种爱看热闹管闲事的朴素精神,被称为“轧闹猛”。

这是上海人的热情。
平时冷漠,那是不想装熟。
如果你和一个上海人真的熟起来,会发现他们的内心火热。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这叫有界限感。

虽然都是很小的事,但读起来就是很暖心。而这问题下几千个答案,翻了很多很多页,基本都是这些让人暖心的故事。

有怀念以前那些衬衫白手套文质彬彬的出租车司机的:

有感叹办事效率高的:

还有位答主说自己没带伞,一路上没一个上海人和她说话,但都把伞借一角给她:

等等等等。

就算这中间有本地人自夸的一些答案,但能让从前到后上千个答案这么多在上海居住的人都说好,肯定不只是“自卖自夸”这么简单。

03

当然,上面这些故事里的很多优良品质,你在中国其他城市居民身上也都能看到。上海有千万本地人以及超过一千万的外来人口,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好人,肯定也有不少坏人。

我只是想说,都2022年了,还在黑整个城市的人,不累吗?

都说上海人冷漠,但这些“冷漠”的上海人,每逢国家发生灾难,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捐款捐物。

在上海呆久了你会发现。

所谓的“精明算计”,换句话说是“算得细、拎得清。”

所谓的“冷漠刻板”,换句话说是“有边界感、讲规则”。

所谓的“胆小怕事”,换句话说是“不惹是生非”。

这种平时有边界感,遇事不瞎逞能,大事上拎得清,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素质。

某位微博博主口中“上海人啥印象全国人民心中都有数”,那请问这里回答的几千人,点赞的几十万人算不算全国人民呢?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 微信号:raistlin2017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145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