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
编后语
中国自古尚厚聘,且有上行下效之风,所以彩礼经常会出现飞涨的状态,给古代的家庭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这也是彩礼的负面影响。
古代的男方家庭,是否愿意拿出如此多的资财来娶亲吗?答案是确定的,一方面是风气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女方嫁妆的存在。这也是现代很多索要高额彩礼家庭,刻意忽视的一点。
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为聘娶婚,聘娶婚和买卖婚最大的不同在于,聘娶婚,是在支付一定数量的聘财和聘礼之后,以严格的礼节缔结婚姻的仪式婚,妻子虽然依附于丈夫,但并非没有地位。而在常人看来,女方地位的高低,嫁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在买卖婚之下,女子的地位堪忧,基本可视之为家庭的资产。
在女子出嫁之后,嫁妆仍然可视为女子的私人物品,没有她的允许,婆家和丈夫不得擅自动用,但毕竟女子嫁入家门后是一家人,嫁妆也会计入夫家的资产中,将来还能分配给儿女,所以这也是在彩礼飞涨的时期,男方家族仍然愿意娶亲的原因。
嫁妆的出现,时间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最迟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如《诗经·氓》中的诗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嫁妆的多少,最开始并无一定的数额标准,一般以女方家庭的实力具体决定,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卓文君的嫁妆则是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后来,司马相如打算纳茂陵女为妾,冷淡卓文君,卓文君以《白头吟》相对,使司马相如打消了纳妾之念,两人白头偕老。但如没有卓文君的嫁妆和地位,情况恐怕难以想象。
最迟至曹魏时期,朝廷诏旨的情况显示,嫁公主所给的嫁妆,与王娶妃一样,均为一百九十匹绢,此后,嫁妆等于或者略大于彩礼的情况,也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观念。
比较夸张的是宋朝,彩礼价值放飞的基础上,嫁妆也是很可观的。著名文学家苏辙,因有五个女儿,所以在准备嫁妆之时,苏辙不得不变卖田地。苏轼在提到此事时,也感叹道:子由(苏辙字)有五女,负债如山积。
再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之所以能掌家,她的嫁妆也是后盾。而王熙凤谈起贾府还未成婚的孩子们,嫁妆和彩礼的对比,则更为显著。探春、惜春,将来得预备一万两银子的嫁妆。贾环到时候娶亲,三千两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