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国内租车市场迎来久违的火爆景象,各大租车公司纷纷“爆单”。
神州租车是国内第一大连锁租车企业。根据该公司发布的数据,端午假期租车预订量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6倍,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创下历史新高。车队规模排名第二的一嗨租车同样感受到了市场回暖,订单和营收均比去年同期增长4倍以上。
在端午以及更早的五一长假,国内租车需求旺盛,三亚、昆明、西安等旅游城市一车难求。这一现象背后,是国内旅游和消费市场的快速回暖。
根据文旅部数据,今年端午假期,国内旅游人次达1.06亿,同比增长逾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3%。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约95%。
外出旅游的汹涌人流中,很多人在抵达旅游目的地后,租一辆车游山玩水。与搭乘公交地铁,或是打车、叫网约车相比,租车不仅更方便和舒适,还能提供更好的私密性和安全感。此外,租车的出行自由度也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
国内租车市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规模超千亿。根据市场研究公司波士顿咨询的数据,2020年中国租车市场规模约为870亿元人民币;2025年预计将达到1585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租车相关企业超130万家,车队总规模约为180万辆。其中,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大型连锁企业拥有数万辆至十几万辆车,在全国设有数千个网点。但整体来看,这仍是一块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大部分市场仍然散布于中小租车行手中。
过去几年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租车行业增速明显放缓。进入2023年,随着消费大环境的转暖,消费者租车需求再度旺盛,神州租车们看到了业绩反弹的曙光。同时,年轻人对于城市内部及周边自驾游愈发青睐,衍生出大量短时、个性化出行需求,成为租车市场的新增长点。
恰在此时,滴滴也把目光投向了这条赛道。
6月中旬,滴滴租车正式上线,接入携程租车、哈啰租车、悟空租车、飞猪租车等行业伙伴商家,号称连接超1万家车行,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运营。滴滴方面称,端午假期期间,滴滴租车“持续破峰”,订单量相比节前增长61%。
滴滴早在2016年就曾试水租车;如今再度踏入这条赛道,租车行业环境和滴滴自身状况均已时过境迁。相比传统玩家,滴滴租车在线上流量、品牌、技术等方面占据优势,同时也能借助第三方合作伙伴,以更“轻”的方式在全国铺开业务。
但随着业务体量的放大,滴滴也势必需要面对租车行业的既有难题。扬长避短、找到和验证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将是滴滴租车未来一个时期的主攻课题。
A
滴滴入局租车,是这家互联网出行平台加速重启增长引擎的最新尝试。
今年1月,滴滴完成整改后恢复新用户注册,APP重新上架应用商店。随后几个月,滴滴最核心的网约车业务强力回升。
根据滴滴4月底披露的数据,今年春节以来,在国内需求恢复和APP重新上架等因素的作用下,滴滴重回增长轨道。3月份,中国出行、国际化和其他业务日均订单量4500万。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日均订单2820万,同比增长42%。
端午假期,滴滴保持了增长势头。端午节前一天的晚高峰,滴滴每分钟打车呼叫量突破10万单,每秒平均1700人同时叫车;两轮车、代驾等其他出行服务的订单量也创下新高。
不过,网约车、两轮车、代驾等出行方式并不能覆盖所有场景。尤其是对于本地游、城市周边游、目的地旅游之类场景,租车出行的体验和性价比显然更好一些。
滴滴内部人士表示,用户调研发现,许多用户有当日跨城、一天去多个地点等需求,比如周末去京郊古北水镇游玩,或者去距离市中心60公里的北京野生动物园等。“这种长距离、短周期、路线灵活的出行需求,可以通过租车来满足。”
丰富的需求场景表明,在自动驾驶时代到来之前,自驾租车仍然是城市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做租车,滴滴可以补齐服务差异化出行场景的能力,获得增量用户和订单。
另一方面,租车行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市场空间依然很大,而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仍然很多。这为滴滴凭借产品和服务站稳脚跟提供了机会。
租车市场的增长上限,主要取决于“本本族”的数量。截至2022年,国内汽车保有量约为3.19亿辆,而持有汽车驾照的人群多达4.64亿,两者相差1.45亿。上亿有本无车人群,为租车行业提供了足够大的潜在用户池。
目前,国内头部租车公司的车队规模不小,比如神州租车约有12万辆车,一嗨租车则超过8万辆。但这些车散布在全国数百个城市的数千个服务网点,无法满足所有需求,节假日等高峰时段更是如此。
这也导致许多消费者在需要租车时,仍然会选择当地的中小租车公司。与神州租车等大型连锁品牌相比,这些公司的车辆、服务和价格等都有明显差距,比如实际提供的车辆与网络预订货不对板;同一时间的同一款车价格不一致;用户还车时遭遇各种挑刺、多扣款项等。部分租车公司不规范、不合理的经营手法,已经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不满。
滴滴入局后,可以从这些显而易见的消费痛点入手,将网约车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复制到租车中,迅速建立品牌认知和口碑,在这条新赛道中站稳脚跟。
B
不过,租车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
租车是一门重资产、重运营的线上生意,企业每年需要耗费重金购置新车。以神州租车为例,它在上市前夕每年花费约20亿元购置车辆;上市后的2015年,这一投入飙升至56亿元。在很长时间里,神州租车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单一车辆采购商。
此外,在高强度使用下,租赁车辆损耗和折旧速度极快。一辆用于租赁的新车从投入运营到二手卖掉,其生命周期往往只有3~5年,神州租车等头部公司甚至只有一年半,远低于私家车5~10年的换新周期。
这意味着,租车公司要想保证用户体验,必须频繁大批量采购新车。然而,租车公司不可能把出租率做到100%,一部分车辆闲置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成本和损失十分惊人。
另一方面,租车消费者除了支付每天数百元的租金外,还需要承担数千元的押金或信用卡预授权额度。但在还车时,消费者时常遇到租车公司“找茬”,额外收取费用、克扣押金,实际支付的费用常常高于预期。
针对这类问题,神州租车等大公司出台了一些对策,比如信用免押金、小剐蹭不计免赔服务等。但这又增加了运营成本,进而推高租车价格。
滴滴入局租车后,同样需要直面这些由来已久的行业痼疾。它试图在自身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更轻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与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公司的自营模式不同,滴滴租车接入了众多第三方租车服务商,省去了采购车辆、租用停车场、建设网点等一系列成本,并迅速在全国铺开业务。
同时,下游合作伙伴获得了滴滴的精准流量,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得增量用户和订单。获客成本的降低,扩大了租车这门生意的利润空间,让整个商业模型更具有可持续性,也让租车公司有能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滴滴租车接入了携程租车,后者对接的国内租车行超过4000家、车型超2000款,覆盖98%以上地级市。而在全球范围内,携程租车已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座城市,可租赁车辆达500万辆,开设8万家门店。
通过与携程租车、哈啰租车等平台合作,滴滴租车无需投入巨资,上线之后就迅速具备了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用户的能力。
同时,接入不同平台让滴滴聚拢了丰富的可租赁车型,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租车需求,比如面向城市自驾游的紧凑型、中型轿车,面向郊区、山区自驾游的SUV,以及家庭出游的MPV等。这扩大了滴滴租车的用户覆盖范围,同时也能够通过跨平台的比价,提供更有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在用户体验上,滴滴租车也有创新。它推出了“大牌好价”栏目,用户从平台筛选出的优质车行租车,可以享受免费取消、不限里程、洗车交付、有车保障等服务。
同时,滴滴租车接入芝麻信用,符合条件的用户可以免押金租车,并通过突出显示实付总价等方式,降低租车门槛、提高消费透明度。端午假期,滴滴租车订单量猛增,初步验证了其模式的可行性和生命力。
C
对于租车行业该怎么发展,整个行业此前进行过不少探索。
比如,为了尽可能降低车辆采购成本,租车公司尝试自行造车。又比如,租车行业在2018年前后纷纷布局分时租赁,以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和消费门槛。
但截至目前,租车行业自行造车、分时租赁等尝试不算成功。这些新玩法都需要重金投入,带来的回报却并不理想。到了2021年前后,租车行业基本放弃了这些尝试。
在传统租车企业尝试新玩法的同时,滴滴也进行了租车和分时租赁方面的探索,同样未能达到预期。不过,滴滴借此积攒了对于租车市场的第一手认知和运营经验,为日后再度入局提供了参考。
滴滴此次做租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不再大包大揽、全盘通吃,而是更专注于自己的长板,比如用户、流量、技术、品牌等,同时与租车行业的“老炮儿”能力互补,由后者承接租车服务的履约交付,双方一起做大和分享蛋糕。
在互联网出行领域,滴滴仍然握有最庞大的活跃用户池。截至今年3月底的12个月中,滴滴国内出行业务的年活跃用户为4.11亿。而在为期三天的端午小长假中,超155万用户下载了滴滴出行APP,超5000万人参与了各类优惠活动。
相比之下,租车公司在流量和用户上远不及滴滴,但对于怎样管理车辆、服务用户,他们的经验要比滴滴更丰富。有了滴滴提供的流量入口,他们可以获得更多订单,从而提升车辆利用率、降低闲置成本,为进一步打磨履约能力提供了基础。
在网约车自营模式之外,探索不同细分赛道的新商业模式,是滴滴今年以来的新策略。
除了租车,滴滴还在6月中旬上线了滴滴快送,目前已接入达达快送、闪送和UU跑腿三家服务商,在全国近300个城市提供即时配送服务。
在新模式下,滴滴正在与昔日的潜在对手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机会。这让滴滴能够以较低成本迅速卡位泛出行领域的更多赛道,从而为业务复苏注入更多助推剂,同时又绕开了自有资产膨胀的压力。
不过,滴滴的新模式也有不少挑战。
与自营模式相比,新模式的参与者更多,业务流程更长、层级更复杂。滴滴作为整个模式的关键一环,除了将上下游商家和用户纳入同一生态内,还需要承担起推动生态健康发展的责任。这意味着更精细的管理颗粒度,以及对于供需两侧诉求的敏锐洞察和即时响应。
无论是租车还是快送,滴滴的管理挑战都将长期存在。滴滴能否把囊括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生态管好、实现1+1>2的效果,将决定这块业务的成长高度和战略价值。
来源:字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