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东部的大山内,有一个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的山区小县城——资溪,全县经济规模小,GDP总量连年处于全省最低位置。
江西最穷小县城,
走出20多个亿万富豪
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件舶来品——面包。
不仅如此,诸如鲍师傅、泸溪河、詹记等知名的中式糕点品牌的发迹,都与资溪相关,它们或是由资溪人直接创办,或是由资溪人传授手艺。
但是在37年前,作为江西省抚州市内最小的县城之一,资溪是典型的贫困山区。那个时候的资溪实在是太穷了,他们连面包是什么都不知道。
论天时:森林覆盖率高达87.7%,没有出名的特产,更没有种过小麦,也不生产面粉。
论地利:资溪交通闭塞,距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一百多公里,更别提村里的山路。
天时地利都不行的资溪,靠着仅剩的“人和”,抱上了面包这个救命稻草。
1986年,退伍后的张协旺和战友洪涛,靠着在部队里学到的面点技术,开了一家鹭江面包店。
张协旺开店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成为了当年人人向往的“万元户”。要知道,1988年时全国的平均工资才一两千。
等他回到资溪,大家知道他做面包发了财,去他家拜师学艺的人门槛都踏破了。在当时,烘焙手艺是轻易不外传的,张协旺当初去学艺也吃了不少闭门羹。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打伞,张协旺做了一个决定:免费收徒,为了带大家一起发财。张协旺不仅把面包手艺倾囊相授,还包吃包住。如果谁学成了,想自立门户开店,张协旺甚至还会借他们一些启动资金。
最多的时候,张协旺收徒三四百人,被戏称为资溪面包的孔夫子。在张协旺的带动下,资溪一半的人都开始做面包。他们靠着面包一夜暴富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就是江西资溪人,他的父母就是张协旺的第一波徒弟。他们放弃了木工职业,加入了资溪的面包大军,鲍才胜跟着他们耳濡目染。2004年,鲍才胜和妻子来到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旁边开了一家鲍仔西点屋。
第二年凭借肉松小贝一夜爆红,靠着这家小店,鲍才胜用5年时间在北京挣了一套房。
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自称是无学历无本领的老实人,15岁在张协旺食品公司当学徒。17岁自己创业,最艰难的时候,张协旺给了他一张银行卡,成了他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除此之外,单日售出75万片桃酥的“詹记”,带资进组的墨茉点心局,不管是师傅还是味道,都有资溪的印记。
在烘焙界,资溪就像一个“造星工厂”,不断向外输送练习生。不夸张地说,几乎在中国有面包的地方,就有江西资溪面包师的身影。
02
关键转折的一年来了,
年创值300多亿元
2018年,可以称得上资溪面包的转折点。
据官方统计,整个县在2018年前,财政总收入5亿多,全省倒数第一。直到2018年,资溪做了个决定才让情况好转:做地方IP。
那一年资溪举办了面包节,用一款名为“神龙”、长达3188米的龙型蛋糕,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蛋糕重量超过8吨,仅蛋糕面糊配料就耗费了4.5万个鸡蛋,2千多斤面粉。
世界最长蛋糕的噱头,把资溪面包之乡的名气彻底打开,吸引了很多人回乡造厂。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于2019年投资了2亿元的工厂在资溪开工。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加工各种食品2.6万吨,年产值可达5亿元,也能为当地贡献1500万的税收。
此外,2018年资溪人还以面包协会的名义重新设计、注册了“资溪面包”商标,以直营、联盟为主的品牌形式运作,统一了品牌标识、CI设计、技术标准、包装和管理程序。即使在2020年疫情之下,挂着“资溪面包”品牌的门店新增1000多家,总数达2000余家。
资溪地方IP能做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化的供应链。
比如目前资溪坐拥的全球最大肉松加工厂费歌肉松厂已正式投产,日产量达100吨,日产值700万元~800 万元;投资16亿元的面包厂、糕点厂、馅料厂也已先后投产,建成后的面包厂每小时可生产4吨面粉,面包可供应500多个门店销售。
为了深化IP,资溪每年通过举办一两次的面包烘焙和裱花比赛或讲座,邀请来自中国台湾、广东等地的烘焙技师来到资溪进行前沿的技术交流,以促进产品不断精进升级 。
另一方面,资溪还成立了专门的面包培训学校和艺术蛋糕培训学校,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和学历制职业教育。同时,面包科学研究中心、艺术蛋糕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也相继落地,让资溪不断为烘焙行业输送人才。
现在,资溪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面包店、面包培训中心、面包文化馆。在资溪街头,熟人见面打招呼最多的一句话不是“吃了没”,而是“最近又去哪做面包了”。
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性,当地政府还推出了 “面包贷”。只要你敢闯、愿意出去开面包店,打个信用证明,填个表,款就批下来了。不少资溪人就是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把面包生意越做越大。
如今,一个县走出了一支近五万人的面包大军,在1000多个城镇开设有1.6万多家面包店,并涉足国外市场,年创值300多亿元。
03
力争2025年主板上市,
如何应对市场变化?
2021年,江西资溪立下了一个目标:力争2025年面包科技公司主板上市。
但如何应对行业变化,保持并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是资溪面人要面临的下一个难题。
鲍师傅曾说过一句话:“烘焙行业有一个怪理论,5年洗一次牌,一成不变的就会被洗出去。其中,就有产品力、口感、装修的转变。”
目前,国内两大面包行业龙头桃李面包和达利的市场份额仅不到8%,绝大部分面包消费仍掌握在中小型的企业手中。
有数据显示,中国烘焙市场年销售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10%,而剩下90%的市场,被年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品牌占据。
传统老店不断倒闭,新型现烤烘焙小连锁门店、融合中式元素的创新烘焙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曾长华,曾谈及过对亏损现实的看法,他说:“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需要搭建上层架构,顶层设计完成了接下来铺毛细血管就很快了,一般开到300家门店就能盈利。等公司上市了,就会有虹吸效应,能够把上下游企业都吸引到资溪来。”
“资溪面包帮”之前有过一个成功秘诀——他们会群推爆品。江西人开的店,产品一般不多,都集中火力专精一两个单品。占领全国1000个城市的资溪面包军团,引领着“面包时尚”的潮流,主打一个人多力量大。
在同行业追求产品多样化、高利润的时候,他们往往也很专一。比如鲍师傅放弃很多品类,如生日蛋糕、月饼、冷柜产品等,专心主打“肉松小贝”;泸溪河主打桃酥。当一家店把某个产品卖爆时,大家会集体换产品。比如桃酥卖得好,就集体卖桃酥;红枣糕卖得好,就集体卖红枣糕。
曾长华说:政府正研究用信息化手段,搜集在外资溪人的踪迹,并织起一张信息网。“但想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线,没那么简单,我们还在讨论当中。”
来源:雪球 微信号:xueqiujing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