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并非所有“为你好”,都是真为你好

并非所有“为你好”,都是真为你好

coffee_5174330_1280.jpg

我觉得,年轻人很该警惕年长者的一种话术,我瞎起个名字:

不可验证的事后责备。

比如你一时不如意了,有人蹲在你身旁拍拍你的肩:“已经这样了,如果当初……算了说这个没用,得,我陪你蹲会儿”——这是感情上予以支持。

有人认认真真地说,“咱们先想想还有没有得缓,有就想法子补救下……没得缓了?那,当时是不是有另一种选项,我来分析一下……好你看,我是说清了的吧?不过,事儿过去了,以后遇到类似的事,咱们可以参考这个,慎重点!”——这是理性上关心你。

但如果有人,尤其是长辈,在事情已无可改变余地时,站得高高的,俯视着你,说“我早知道你当时错了,你当时就该ABCDEFG,我这是为你好”,就不宜一股脑儿全听:

随便听一耳朵得了。千万别为自己没听而觉得歉疚。

当然,也未必需要去硬驳。


因为:

——ta的归因不一定正确。可能这整件事从头到尾,你并没有错。

——ta的归咎于当下并无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无可改变。

——ta的归因无法验证真伪,比如一个人在两千年后说,按他的方略,项藉可以在垓下翻盘刘邦,可以姑妄听之;但如果他已经将自己可以翻盘的假设视为既成事实,进而说项刘都错了,就有问题。

您会说:这不就是马后炮吗?谁都会说。

但这又不同。


一个人建议的成色很容易分辨,只需在他提建议时问一句:

“我按你的建议走,错了的话,你负责吗?”

真为你好的人,会拍着胸脯说:这事我跟你一起扛了。

支支吾吾不敢接茬的,很明白了:就是想图个嘴痛快。

当然,许多人并不能事先承诺,所以会赶在事情无可挽回时来责备,即“不可验证的事后责备”。但凡事情还有点转圜余地时出来说,都没那么恶劣。

何以如此?

简单来说,依照自己过往经验,刻舟求剑地给出看似有理的建议,以便站得高高的来训诫年轻人,获得一点优越感。

但又没那么简单。


相当多喜欢大声训诫指导他人的,其实是说给自己听的:真对自己那一套深信不疑的人,不会介意别人听不听,更懒得跟别人说。

越是随着周围世态变化,觉得力不从心,自信业已动摇的,越是渴望通过训诫别人听进去,来自我说服:

“你看别人都听我的,我这可不就是对的?——哪怕我信的这个不对,这也不是我一个人啊!”

许多年长的人,观念根深蒂固,就指着这一点自我慰藉在活了。他们的自信程度和絮叨程度,其实成反比。

所以他们会找个无法还口、无法反驳的对象发表宏论,于是“你看没听我的吧,你糟了吧,我好了吧”。

如果你真有理有据地去驳了,很可能让他业已动摇的信念更加难以自圆其说,一世根基都动了,那真会忍不住爆发的。


当然反过来,另一件值得警惕的事:

许多年长人施展“不可验证的事后责备”,力道弱,但持久。这对性格温和的年轻人杀伤力很大,你每拒绝一次,心防城墙会软化一点,久而久之,开始自我怀疑,“他是不是说得也有道理?我是不是有点太独断了?”甚至产生了道德压力,“虽然他说得不对,但我也许偶尔听一次?……”甚至最后会,“虽然他说得完全不对,但我也顺着做一次得了……”


所以咯:一切不为后果负责的建议、一切不可验证的事后责备,都别当真,随便听一耳朵得了。

尤其是:不要为此负载任何愧疚之情,觉得自己可能真错了;因为相当多建议并非来自善意,其中可能夹杂着奇怪、曲折而幽深的恶意。

当然,我这段话也全是经验之谈,所以也别全信:

随便听一耳朵得了。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622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