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鱼没:研究生考试。
2018 年是考研还没有太卷的性价比高点。
和女朋友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确定了去上海考。
准备了十个月左右,各种辗转坎坷。
两个人顺便把当年还未改革的司考通过了。
笔试成绩都很不错,她 392,我 401,顺利进入复试。
两个人的专业方向不同,我这边录取名额更多,竞争确实更少。
复试持续了一整天的时间,天黑了下来。教务在半明半暗灯下直接宣布复试通过名单。我过了,她没有。
庆幸和迷茫把脑子炸的发懵。
慢慢陪她站在法学楼门口,从几十级台阶看下面一览无余的昏黑。
她哭着问我为什么没有录取自己。
一咬牙,把她放在台阶上,我跑回教务办公室。
先核实成绩,后争取机会,再询问候补情况。
本来不报什么希望,但气血上头,觉得试一试又没有什么损失,万一呢对吧。
一位年长些的老师看到我着急,说了一句,如果真的想两个人一起读,可以了解一下校内调剂。
校内调剂,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机制,哪怕是复试当天也没有公布过,甚至入学后绝大多数同学也不清楚。
一个信息差就这样出现了。
我至今很感谢这位老师,可能是随口的一句话,对我们来说就像绝路中劈开一个方向。后面的事情自然而然,一起准备调剂材料,打磨复试。
虽然比我确定得晚了一阵,但她最终也顺利成为硕士。
再后面的事更加自然,我们换了一个学校在三年里继续闲逛看书玩游戏吃吃喝喝打打球。把两个人的学生时代从大一延续到研三。
当然现在还在一起哈。
有时候会后怕,如果那天没有再走进空旷的法学楼,争取一次可能并不存在的机会。
会不会两个人、我自己的人生都会不再一样,而且不会更好。
也从这次开始,在能够通过多一次沟通增加希望的情况下,我的脸皮都会短暂的变厚一点。
就像我挺喜欢的一部电影里的台词,哪怕一次只勇敢 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