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因为疫情封上的门,疫情后也没打开

因为疫情封上的门,疫情后也没打开

李植,被许多网友认为是最近一个月最能诠释北大精神的人。

2023年12月3日这天,他没刷脸,径直跨过闸机,用一种不太优雅的方式走进北大这所全国最好的大学。

1.jpg

(北大一个门的门禁,图中人非李植)

保安骑车追,他一个大步跑,最后大家都累了,聚在一块儿喘气聊天。

“你怎么跑得比我这弱不禁风的人还慢。”

“军大衣太厚,拖累了我。”

一组黑色幽默对话后,李植出示了工作证,说你只要跟你们队长报我名字就行,不出所料,保安马上发行。

出校时又被拦了,李植气不过,“重蹈覆辙”跨了过去,毕竟保安都说了“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

这么一个看似莽撞的北大人,不是年轻的学生,而是在北大教了20多年书的副教授。

谁曾想,任职于工学院的副教授,还是一名“故意”多次跨栏进校的“惯犯”。

有一次要出门时没刷脸,李植就和保安揪着李植的背包拔河了。

现在对门禁越来越不满的李植,干脆想打印校长大头照,拿照片去刷闸机了。

李植很勇,李植的诉求又很简单:

1,大学应该自由出入;

2,不应该进行人脸图像采集;

3,宿舍环境应该提升。

4,留学生的待遇不应该比普通北大学生好。

李植的言行带来了不小的争论。

不知道是不是舆论压力,北大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改革。

据说教师开车进校门已经不需要刷脸了,出校门也不用再刷脸了。

这么看来,理想主义看似单纯,还挺有效。

那你可能又要说了,这是为了安全啊,不安全咋办。你看中学小学都是封校的。

虽然我不觉得李植说得就对,但大学也确实不该和中小学对比。

因为大学里都是成年人了,有完全行为能力了,并不需要特殊保护。

这些讨论也并非新鲜事,在互联网上持续了十年之久,吵到今天不过是隔三差五填点新料而已。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几次三番跨栏进校并非李植本意。

李植强调大学应该出入自由,依据在于公立大学是国家和社会所办,理应成为社会公器。

特别是北大,每年接受大量财政资助,北大不应该成为北大师生,特别是北大管理层的私人用品。

你看其他世界一流名校也没有被高墙围起来的啊。

更何况之前没有严苛门禁前的北大,还衍生出来旁听生文化,多好啊。现在关起来,是不是跟“不忘初心”有肉眼可见的距离了呢?

李植说得犀利,网友的质疑同样尖锐。有这几点:

· 刷证登记的必要

 

“李老师拒绝把人脸信息授权给学校完全没有问题,但至少应该接受相应的出入校需要刷工作证的麻烦。不然怎么把李老师和没有预约进校的社会面人士区别开呢?”

 

按一份高校规定来说确实需要拿出证件,或者登记。

李植一方反驳说,这是颁布了三十多年的规定了,如果随着社会发展,是不是也有改善的需要呢?

· 开放后乱不乱

 

“按你李植这么搞,放开后北大就会乱哄哄的。”

 

李植好几次重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北大没有门禁,连入校登记都没有,来去自如,秩序照样很好。

 

“不乱不代表就好了,没有预约登记下的北大,人挤人会变成一个公园吧?”

 

李植一方的人反驳说,2008年以前北大没有变成过公园;

开放后,游客也会自动调节,比如避免高峰,会选择冷门时间过来,这么一平滑,游客就不至于只挤在暑假来逛了。要相信群众的智慧。

网友接着吐槽,2008年之前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旅游打卡很方便,你怎么保障游客不拥挤呢,按你说的全国就没有人挤人的景点了。

更别说危害性问题了:

· 社会人员涌进学校伤害学生

 

“你们还是把社会上的人想简单了,万一他们进校园伤害学生呢?”

 

李植一方的人反驳,日本许多名校是开放的,社会人员与学生发生的暴力事件极少,更何况北京比日本还安全呢。

如果为了极个别事件去一刀切实行门禁,把保安资源堆积在校门口,真遇到了校内突发情况,反而可能提不起安保效率了。

· 教师教学任务问题

 

“外人多了,会影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吧。”

 

李植一方的人反驳,游客来北大打卡的是历史文物和景色,没多少时间逛进教学楼和食堂、宿舍里。

当保安把精力放在教学楼、食堂、宿舍这些地方后,就能解决问题。

· 你不是坏人,怕什么入校登记

 

“入校登记总能防止坏人起歹意,你是个好人怕什么人脸识别呢?”

 

李植一方的人反驳,什么样的登记都防不了小偷小摸,真有歹意了,光是绕开闸机就有很多方法。

大家受不了的就是这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法。

没想到这种操作现在膨胀了,为此李植痛斥:

 

如果有学生夜不归宿,或者有外人滞留校园,保卫部都会如临大敌,一定要找到这个人才行。

 

属实的话,很荒唐。

现在双方还吵着,而且也不会随着北大逐步推进开放而有所降温。

一边是呼唤起码的自由;

一边是强调为了保护你。

一边赞叹他的勇敢;

一边讽刺你只知道欺负保安。

但看到北大逐步推进开放这个结果的出现,很多人还是很欣慰的。

说明真理越辩越明,还是有人在关注他们争吵的内容的。

当然,和北大不同,更多学校的彻底封闭,是从疫情那会开始的。

比如我的母校,上学那会进学校不用登记什么也不查。疫情后封校了,必须经历严格的手续才能进学校——这都能理解。

但疫情结束后,手续却留了下来。校门从大开的状态变成只开一个小口,想进学校变得麻烦了不少。

相信我们学校不是孤例。

2023年6月底,河南某大学公布的预约流程里,访客和游客不仅要输入身份证号,还需要上传自己清晰的大头照。

8月份,天津日报记者在当地采访,结果这些高校的门卫告诉他:“没接到通知,不开放。”

南开大学里,甚至连校友都不让进了。

而在十年二十年前,进天大南大跟逛公园一样方便。

同样是8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发通知,要求BEC考生提前两天预约,还强调了防疫保护。

可这个时间点,哪有什么病毒需要去防范?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4月去采访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保安告诉他们,校外人员都需要预约且被审批通过后进入。所以门口显得比较清冷。

你觉得好严了吧。

同样是4月份,北京青年报查了十多家高校,发现普通公众甚至连预约资格都没有。

如今迹象还在延续。

一位孩子家长在9月份反映,外来车辆和校外人员要进海南大学得走很多流程,如果没有预约,拿出身份证和工作证登记都没有用。

就算你按要求证件齐全去踩点,校门口的保安会告诉你门都没有。

到了本月,北京某高校,必须是本校师生或直系亲属才进得去,要不就是由里面的师生带你进去。

别无他法,高校已经高不可攀了。

至于一些专科院校,想进去,更是没门,咱们是“高等学府”,闲人免进。

以至于现在大家退而求其次,关注起了预约效率的问题。

想效率高一点不难,网友爆料捐赠超5000的人可以联系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预约进去,可能比普通方式快一点。

反正最后大家都忙于审核、被审核、被放行了。

不容易啊,上大学不容易这句话一语成谶。

不可否认,从全封闭,到预约制,到绝大多数场地开放,是国内许多高校的发展趋势,值得新闻报道点个赞。

但问题的改善往往出自名校,又慢得惊人。

等问题被正视时,门禁现象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

而吐槽它们的学生或许已经毕业了。

其实不止大学,小区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所在的小区在后门安排了几位保安。

疫情期间,他们在后门堆了几个石墩子,唯一的效果是不方便业主出行了。

现在放开了,石墩子又没有移走,有一个住户实在受不了就自己推开了,保安也没有把石墩子复归原位。

问题来了,石墩子本该处在什么位置?而保安把它们堵住门口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反正前前后后,我没看到保安的工作效率有提高。

我的感受并非个例。

一些小区撤销物业、请走保安后,经营情况甚至变好了。

你说这是管理科学,他说这是人性而已。

当你看穿了这一点,就会发现,天南地北的小区,早已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秩序改善了。

因为大家意识到:

一些物业和保安纯粹是在做无用功;

往往很多时候还是业主花钱买罪受,物业的措施最后还让业主买单。

还没完,现在的个别物业还可能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地盘,肆意甚至非法侵占业主的利益。

而进到业主耳朵的还是为了你好,需要管理的说辞。

物业和保安要是事无巨细地插手还好说,可偏偏不过是想展示自己的存在感。

指导指导你的生活,干预干预你的进出。

至于存在感之后的获得感,并不是奇葩措施考虑的范畴。

距离李植跨栏事件已经过去三周了,一定会有网友觉得发文晚了。

可如果像李植一样据理力争挑战权威的人多起来,那现在大家再讨论一下也不算太迟。

更没必要去指责这样“格格不入却可能改变事物”的人。

有一点是已知的。

在校园门禁、小区门卫事情上,人人都不希望一刀切,但轮到自己时,还是觉得一刀切方便,也不管其他人是不是不方便了。

所以现实里对人性化管理的需求一直非常强烈。

毕竟大学管理直面的不是小孩子,是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网友和游客,他们都不应该成为被盲目管理的对象。

不过当我们哀叹高等学府怎么在门禁面前噤若寒蝉时,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所C9院校已经全面开放校园了。

不用预约,不限名额,直接进出。

除了这件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最近还在虎扑上很出名。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高校评分活动的第一名,一度2万人打出了9.6分。

很多学校没这么好运,它们会被全方位吐槽和批评。

有趣的是,虎扑下架了高校评分,而比这尖锐敏感的其他评分依然保留。

说明什么呢?

起码我们看到,有人在行动了。

来源:雷林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825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