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o的行研札记:我家在大庆老城区,就炼油厂家属楼区域。
从我上大学之后每年寒暑假能观察到的商业现象就是各种生鲜超市越来越多。过去我对这个现象的归因是「人口结构固化/老龄化对服务业多样化的限制性」,即做其他精细化的线下服务业都无法在老城区赚到钱,居住在这里的老人线下消费需求只剩下买菜买肉了,因此线下店铺只有超市能病毒式复制其实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但今天我多了一种猜测,那就是超市越来越多是不是因为老龄化导致居民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了,以至于必须要提高商业触点密度才行?
我小时候的记忆之一是老干部活动中心门前天天晚上有扭秧歌的庞大群体。后来这种活动变成了广场舞,总之非常吵闹。但这份记忆逐渐从我脑海里淡去了,可能的原因是近六年我只有在春节期间回家,而过年是没人跳广场舞的。而更重要的一个解释或许来自我姥爷的感慨——在2022年底的考验之后他是那片家属区里幸存的最年长者了。拥有这种传统习惯的人离去了,而后来人都是晚上8点瘫在沙发上刷抖音的。
以前我对钓鱼的初级认知来自我姥爷,这倔老头是可以自己骑车十几公里去钓鱼的。只可惜当时我过敏严重没吃过几次他做的鱼汤,而现在老人家早就没有这个爱好了(也是因为当时的玩伴都走了吧),如果没有晚辈开车登门,那么活动范围不过是家与超市/菜市场之间。而以前经常和我在公园遛弯的姥姥,活动范围也很少超过小区围栏了。
因此讨论昨天广为流传的日本过去三十年间金融从业人员比例下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在2013年后激增的前提,是不是要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服务业的辐射半径会逐渐下降、因此即使商业内容同质化但是也能够容纳更多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
即把触点布局到老人们的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