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坐下来深呼吸一下,喝一口水,做个眼保健操,然后开始聊。心态平和地聊。
为什么要发钱?
这个问题摆在桌面上,大家都会说,经济太差了,需要拉动消费。
那么发钱能不能拉动消费?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整个社会进行简单的阶层划分。其实商业银行的划分就挺好,但阶层还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对六七个社会阶层进行分析,所以粗暴一点,分成三个好了:高净值(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工薪族)、中低收入阶层。
我们以发两千块为例,来讨论。不要小看2000块,按全国总人口来算,这笔钱是2.8万亿,2023年中央财政赤字才4.16万亿。这是一笔很大的钱。
胡润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拥有600万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为514万户,而拥有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为208万户。全国的富裕家庭总财富高达158万亿。对于这部分掌握了多数财富的高净值家庭来说,人均发一人2000,是拉动不了任何消费的。他们的消费更多和社会的安定程度、发展前景以及财产性收入预期相关。
假设他们的消费支出增加,那么会体现在豪宅、高端汽车、奢侈品、艺术品、教育和医疗支出,以及采购家庭服务开支。
甚至我们把这个门槛再放低一点,放到300万的家庭资产,拉动消费的效果也比较有限。
所以我个人是明确反对给这个人群发钱的,没有意义。但从消费的角度,拉动经济的角度,让他们花钱又很重要,财富毕竟在这个群体手中。
所以从刺激经济的角度,是需要放松部分管制的。比如豪宅的限购要优先打开,打开豪宅对老百姓其实没有影响,愿意买的有钱人其实也知道将来豪宅要多交房产税。他们愿意为社会地位社交环境和宜居度买单,那就让他们买。汽车销售也应该打开,他们愿意买豪车,限购的城市都可以成立盈利归属财政的车牌租赁公司,租给他们车牌,租贵一点都可以,比如北京一年3万一张牌。这比刺激末端消费管用多了。医疗方面,放开高端医疗,这个刚刚改了外资准入,挺好的。市场上有人骂是莆田系借道回归,有钱人不是傻子,不会去还乡团的。他们会拿和睦家和莱佛士医疗进行基本的比较。至于教育,在不损及公平性的背景下,也可以搞合作办学。去年一百万年轻人出国留学,说句不好听的,这里面70%都是出去水学历的,是不是我们看就业市场给他们开多少薪水就知道了。所以多搞合作办学,什么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杜克大学昆山分校,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这种可以认真搞,给孩子们留个一年一年半海外经验的窗口就可以,别的时候还是在国内上学(在国内还能真学点啥,出去了只学做饭都算好的)。一个孩子一年在美国小一百的花出去,干嘛不留在国内?
房子、车子、孩子,类似消费刚需给放开,这才是消费拉动。
可能看官会觉得我很右,想早晚把我抓去挂路灯。但咱们回到主题,回到“发钱拉动消费”的命题上去,我阐述的是:别给他们发钱,给他们花钱的空间。
我们到底还是不是一个世俗国家,1980年我们都能敲锣打鼓表彰万元户,现在难道158万亿的财富阶层,让他们过清教徒的生活?
让这群人清教徒,他们会走,脱籍税都没有啊。
那我们现在来聊第二个群体,由于一刀切切太宽了,其实这个第二群体很宽,只能泛泛而聊。
我们援引西南财大的数据,定义这个中产阶层有2亿多人。不要混淆,工薪比高净值更贴近中产。我们日常讲的中产,其实是高净值门槛人群。
这个人群是典型的杠杆高,背负房贷大多和这个群体重合。所以要促进消费,首先要把转按揭落地了,这不是一个月少几百块利息的问题,而是对这个社会群体的诚意。表达诚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下行期。
当然,转按揭落地需要利率环境。没几天了,等一等,美国人如果是降25,那么我们对应只有10-15的空间,还要降存款利率,才能挤出25个基点,也就是说转按揭的利率空间需要分两步或者三步实现。但如果对面是50个基点,那么搞起来就会从容一些。银行要让利给房贷一族,但也要降风险,银行崩了,啥都崩。所以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有点耐心好了。
除了转按揭的诚意以外,很重要的是保障就业。对于富裕阶层而言,可以躺平,但对于工薪阶层,双职工有一个失业家庭就会很难,两个人失业,那就完犊子了。所以保障就业很重要,就业是消费的底层。但事实是这个阶段,失业率会居高不下,那么失业保险覆盖就要到位,如果财政的杠杆受得了,能给失业群体,尤其是高家庭负担的部分,多发点钱,这个对于社会稳定,对于消费,都有积极意义。
综上,我在讨论消费问题之前,优先级是房贷和失业保障。这两件事情做到位,社会上积极看法的人就会变多,经济的韧性也会变强。
至于这个社会群体,除了前面那两笔钱,其实没有必要额外给钱。我们都是炒股的,都很清楚,转按揭落地炒消费,房贷剩下来的钱,其实就是消费多出来的钱。
不发钱不是不发钱,是发真金白银的消费券,可以多发,有的放矢地发。
最近很多人都有切身的感受,买个电子产品真补贴,买个车真补贴,买个家居真补贴。不要各种阴谋论是先提价再补贴,商家要进入补贴名录的产品都是核实过的,商家敢在这个时候掏财政口袋,能被铁锤死。咱炒股的很好理解这个问题,补贴发放过程和集采其实没啥区别。
我自己也有看,几个电商平台,都有一万多那种商品,畅销的,直接卖断货。买的人都是摁过计算器的,把2000的补贴用完。所以,对于这个社会群体,发给他两千现金,和赞助他两千让他换电脑,后者显然更好,直接拉动了消费。我们是炒股的,很清楚Q3可能是半导体尤其是消费电子的高点,怕Q4都不行了。如果1000亿消费电子补贴都砸出去了,卖了一万多亿的消电,那是不是Q4景气度就回升了呢?
真金白银地给消费券,是可以拉动整个社会的产业链的,下单即见效。
对于这个社会群体,消费券拉不动了,再发钱好了。看官会觉得是不是有点牛马,有点残忍,事实就是这样。你要知道发出来的钱,如果完不成拉动,就意味着有限的财政空间,没有起到作用。从全社会来说,中央财政加杠杆如果没有完成拉动作用,那是很可怕的,那就意味着只剩下货币一条道了,这对任何人,不管是富人还是中产,都不会是好事。
消费券现在还集中在以旧换新,后续还可以拓展到文旅、餐饮院线等等。现在的问题是地方财政不行,地方财政如果化债到位,有空间了,定向的刺激还是要地方来做,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比如文旅券,对北京来说就毫无作用,太饱和了。如果天津能发一些,然后把北京的游客承接过去,那就很好,对天津的拉动作用很强。
当然,消费的问题,机制层面还是“统一大市场”的问题,具体在这里,就是北京文旅是否愿意在长城的门票后面,跟一张天津文旅的优惠券。京津冀一体化+统一大市场,就会生动地体现在这个点上。有没有用先不论,事前总要有个开始,哪怕是粗糙的开始。
总结一下,对第二个群体,要先在房贷上面体现出真正的关切,在失业保障上兜底到位。然后真金白银地在他们愿意花钱的地方给券。
第三个社会群体,其实是互联网话语权最小的。二十年前,这些人出来打工,薪水甚至只能一年一结。结到了钱,坐个硬皮火车回家,车上十几二十个小时,一个盒饭都不舍得买。固然今天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不肯负债,有钱就存,依旧是他们的标签。是的,他们的二代三代们或许好多学会了刷小贷刷快手,但只要这个群体整体得到钱,第一时间还是还欠,多余的存起来。不要把不孝子那种得一分花一分的,作为这个群体的画像,那是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不尊重。我们高储蓄的民族性,不是富起来的时候才有的,是很穷的时候就有的,所以我们才能富起来。不要本末倒置。
所以,这部分人发钱,钱会回到银行里。不管是给不孝子还小贷,还是没有不孝子自己存起来。这部分钱会被存起来。起不到消费刺激的作用。
真的不能,咱们这有个农行的朋友说过一个案例,有个村每个月会发一笔钱,一人一百多块。然后就会看到,有些人是几百块存一下,有些人是一个月一百地存。然后小卖部的流水会突然增加,大概是赊账的还欠。
看官可能要骂我了,你是人吗?他存起来不花,你就不发了吗?回到我们的主题,主题是发钱刺激消费。在这个群体发钱不能马上刺激消费。
不着急骂,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城里的老头,储蓄是20万,然后敢去买三千的营养品。一个农村的老头,储蓄也是20万,甚至医院都不大愿意去,怕花钱。差别是什么造成的?是养老金。是养老金2000块和200块产生的区别。
所以,要让第三个社会阶层敢花钱肯花钱,就要做大他们的永久性收入。永久性收入这个说法,是诺奖级的,不是我杜撰的,核心是“ 永久性收入假说是指人们消费支出的水平取决于他们预期的永久性收入水平,而不是当前收入水平”。
这个理论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给我父母很多笔钱,他们都是说给我存着。后来我学过这个理论后,改成像发退休金一样,每月固定打一笔钱,而不是给一个整钱,他们才会真的开始花那个每个月到账的钱
那么说这么多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对这个社会群体,不要寻求短期刺激,要认真做好长期的收入规划。比如农村人口的财产性收入,比如巨量土地平整投入后的流转利益保障,比如基于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同工同酬体现为社保相同。本质是提升我们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整个福利体系尤其是养老金的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很长期很长期的工作。我是非常反对这个下乡那个下乡的,他们就是想存点续命钱,你想他花钱可以,你包他丧葬费,他就敢花骨灰盒钱。
真要发他们钱,发实物,比如发合格的食用油,一桶油上带着一个身份证号,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多几分钱成本的事。发到位才是本事,才是对这个社会基层协调能力的考验。就不要想着拉动他们消费了,留着他们的钱保命用吧。应大家要求搬到公众号方便转发,有空时再聊聊后半段,讨论如何定向发钱。
来源:唐史主任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