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武侠依旧是当前最有效的文化输出途径之一

武侠依旧是当前最有效的文化输出途径之一

@卢诗翰:#武侠是独属中国人的浪漫##武侠让文化自信具像化了#
射雕英雄传的翻拍电影版《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定档在大年初一了,很多人可能要吐槽翻拍,但从文化输出角度看,武侠依旧是当前最有效的文化输出途径之一。
原因在于,文化的底层影响可能比大家想的还要大,某种意义上,我们说不定要走一遍“嘲笑欧美,理解欧美,超越欧美”的历程。

大概在几年前,欧美电影还横扫世界的时候,有不少人讨论过一个观点,美国电影,看起来很科幻很酷炫,但内核似乎一直是换汤不换药的。比如复联,钢铁侠也好蜘蛛侠也罢,本质讲的是骑士行侠仗义的故事,无非是把骑士长矛换成钢铁战衣,古典小镇换成纽约大都市。在比如沙丘,故事发生在浩瀚的银河,但仔细一看,经历过黄金时代,如今日渐衰败的帝国,边缘地带的殖民地,皇帝,总督,复仇,这不就是罗马吗!
哪怕是魔兽这样的网游也一样:圣光下的王子,为了王国和人民,一路追寻正义讨伐邪恶,最终却在绝望的冰雪中拔出魔剑,覆灭自己的王国! 一个英雄,为了正义的目标付出了一切,最后却依然无法逃脱命运,这是什么?
这是俄狄浦斯,也是天行者安纳金,伟大的英雄付出一切去抗争命运,这是非常希腊神话的故事。所以前两年大家吐槽欧美电影怎么看多了都有点换汤不换药,答案就是很多作品内核追溯起来其实就是那几个:希腊神话,罗马,骑士文学。无非是把外皮换了一下,从欧洲村镇换到美国西部小镇,从地中海换到银河系。
人是无法背叛自己的,庞大的作品需要坚实的内核,而欧美作者的内核追溯起来,往往就是这些从小听到大的故事。
你是不是以为我要吐槽欧美了?NO!因为这两年轮到我们上了,我突然发现,我们好像也差不多。这两年文化出海最好的几个作品,翻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还是西游,三国,武侠,再加一个三体。
过去大家经常吐槽欧美文娱作品换汤不换药,但实际上,真到我们也开始文化出海了,才发现,换汤不换药也是要技术的。
换汤不换药的本质是,对于内核的精准把握。
比如西游,乍看是公路片,师徒四人经历各个国家,历经八十一难,但西游记真正的灵魂其实是齐天大圣,是大闹天宫,是反抗权威。把这个讲好了,其他外壳怎么变都行,反之,这个讲不好,故事就容易崩。
同样的,武侠,武侠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功夫。武侠是讲功夫的,而中国功夫又是中国独有的,所以只有中国能拍出武侠片。
但其实这是不对的,武侠的核心不是武,而是侠。金庸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年邵氏电影的大醉侠等作品讲的是家国恩怨,而金庸他们的新武侠,书剑恩仇录等作品,其实是反宏大叙事的,江湖太大,我只要独善其身就好了。结果,写着写着,最后发现,还是要讲家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很多人觉得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作品里最好看的,本质在于,金庸他们探索了一圈,最后又走回来了。他们发现光讲武功多么高强多么厉害,是无法支撑起大作品的,一部大作品最后必然还是要回答大的问题:“什么是侠?”是为国为⺠的担当。武侠本质其实是古典中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武侠的内核是将天下苍生的安危为己任,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武侠是对这个天下抱有责任,对天下苍生抱有责任。所以中国武侠片里经常出现天下苍生这个概念,而涉及大是大非的正与邪,才是区别大侠好与坏的标准。
所以武侠作品只要作品回归这个内核,肯定都还不错,因为中国人就擅长讲这个故事,但如果你盲目学欧美,折腾什么麦克白哈姆雷特,什么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那往往就是雷片高发区。
武侠一直是中国特有的类型,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其实要反向理解,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你才能讲出独一无二,别人都讲不出的好故事。徐克在笑傲三部曲后时隔三十年讲的这个《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故事,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文化内核呈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下。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是今年春节档唯一一部武侠片,国人江湖侠梦栖息地。 战马嘶鸣,英雄喋血,一步江湖,一“武”跨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570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