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AI 已经能画这样的图了?

AI 已经能画这样的图了?

ChatGPT-4o 最新上线的图片处理功能有多牛,应该不少人都已经体验过了。

讨论最多的是给图片 / 照片换风格的功能,就是不管你想要动漫风、写实风,还是指定大艺术家的画风,它基本都能满足。

乍一听这功能好像没啥新奇的,很多修图软件以前就搞过类似的,让人一键成为画中人。

ChatGPT 不一样,它不是单纯的给图片套一个滤镜,或者修改某些线条风格。

而是直接按照你给的提示图和需求,重新创作一幅画出来,相当于它完全理解和吃透了这些画风的风格特征,然后进行了二次创作。

像这张沙溢的照片,原图很不清晰,手部还是晃动的,细节都粘黏在一起。

生成图就高清很多,重构了手指细节;在保留五官和发型的同时,做了漫画风格的处理;连衣服上的花纹效果都重新做了修饰。

有网友丢给它一张小鹿的卡通形象,再给了一张 3D 小老虎的图片作为参考。

它也能很好地理解意图,输出了 3D 版本的小鹿形象,眼睛、皮肤的效果都很精细,也保留了小鹿本身的基础特征和动作神态。

下面这张是一位小红书博主出于兴趣,自己做的票根图,风格很鲜明。

有网友试着做了反推,生成了几张电影的票根图,风格完全还原了原博主,而且图片中对汉字的处理也很清晰,运用元素也很贴切。

还有个网友的需求是,用一个小精灵的角色,生成一组哪吒表情的表情包。

它交出来的作业是这样的,把角色的特征和表情包里的夸张神态结合得很到位。

因为功能真的太牛了,现在大家都在疯狂测试。

搞出了吉卜力画风的懂王。

宫崎骏老爷子肯定想不到,自己都收手不干了,还要被 AI “人尽其用”。

AI 也没放过其他漫画家。

无论是荒木飞吕彦的凛冽粗犷,还是新海诚的细腻清新,它都模仿得很像样。

效仿毕加索或莫奈,也是小菜一碟。

而且,它还可以根据你的提示和需求,生成带剧情的四格漫画,续写哆啦 A 梦也可以。

能把多张图片融合成一张图。

让小李子喝霸王茶姬,他绝不喝茶颜悦色。

搞设计的该有危机了。

什么风格的 icon,都是几秒钟的事。

还能一键生成透明底的。

按照文字生成图片,更不在话下。

如果说幻想出来的画面有更多创造空间,那么无限接近照片实拍的效果,它也没问题。

雷军本人看了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拍过这样一张照片。

还能修复老照片呢。

虽然这些功能也不算特别新鲜,但生成图片的精度和真实程度都明显提高了很多。

连这种反光效果都能表现得不错。

还有一些难以置信的功能。

比如通过平视图,直接生成鸟瞰图。

又比如。

一句话,让 AI 为你去掉画面多余的人或物。

再给莫言创造出新台词。

说实话,比用 PS 效率高多了。

因为功能太牛了,大家都抢着用,搞得 ChatGPT 都开始严格限制用户使用速率了。

虽然 ChatGPT 的新功能会是很好的工具,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依旧存在。

众所周知,AI 内容的版权是模糊的。

去年有起 AI 侵权案件,是奸商拿不到高清原图,就把带水印的或者模糊的原创原图丢给 AI,生成高清图片后,做成商品贩售。

由于风格、构图、画面都无限接近,所以这起案件最终判决为 AI 技术侵权,刑拘 11 人。

但是。

如果使用别人的图当底图,再加入自己的提示词进行衍生,那生成的图片版权应该归属给谁?如果这类图片产生盈利,又该归属于谁?

如果经过多次 AI 的反复修改,又该如何辨别呢?很多张图片的融合又该怎样分辨呢?

很复杂,也没有标准可以参考。

另外,AI 创作的内容泛滥后,大家越来越难分清哪些是真实存在的作品,而哪些是 AI 二次创作出来的内容,会间接导致垃圾信息倒灌。

网络上本来就很多开场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假消息,现在连开场的图都能凭空生成了。

那还有什么能代表真相呢?

会不会有天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呢?

又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呢?

最后,当 AI 被广泛使用,所有人依旧不可避免地直面那个 “AI 是否会替代人类” 的终极问题。

就拿 ChatGPT 的这次更新来说,很多效果都能直接投入到工作场景中进行应用了。

以前模特可能得拍好几个小时的内容,放在这里很快就实现了,又省钱又省时间。

还不用美工费劲吧啦挨个扣图。

以前产品经理提需求,UI 设计说直接把你想抄的拿过来给我看,现在可以把草图丢给 AI。

要是用它做海报更是手拿把掐。

想要各种效果图,也只需要点几下鼠标。

都这么好用了,还要什么设计师啊?

肯定有人觉得这些图片经不起推敲,细看还是有漏洞,但对很多小公司来说,这种程度完全够用,而且比员工做得更快更好更便宜。

甚至现在,有些 AI 相关从业者感觉快碎了,觉得过去做的很多事没价值了。

glif 的老板给 AI 图像工作流发了讣告,潜台词显然是这一行已经玩完了。

行业的变革总是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谁都无法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冲到沙滩上。

想起前阵子,真格基金的戴雨森在某个访谈时,提出了一个观点 —— 未来几乎各行各业都会面临自己的 “李世石时刻”。

深以为然。

2016 年,李世石输给 AlphaGo,成为围棋史上的重要时刻。

在此之前,围棋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运动,是 “人类智力的最后堡垒”。因为运算量庞大,穷举不尽,归为机器难以攻克的领域。

但 AlphaGo 改变了这些。

人们脑子里复杂的运算,放在 AI 面前不值一提。甚至很多次,它在比赛中下出违反传统经验的 “业余棋步”,却创造性地成为制胜关键。

从此后,围棋被颠覆了。

棋手们依赖 AI 复盘和训练,围棋比赛中相似的套路越来越多。结果,棋手的个人风格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弱,围棋的多样性逐渐被抹杀。

更有甚者偷偷摸摸借助 AI 作弊,把自己活成一个机器的傀儡。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最后变成人与机器,乃至机器与机器的博弈。

有人说,围棋运动早就走入僵局了。更偏激的,直接喊出 “围棋已死” 的口号。

站在此时回望,AlphaGo 战胜李在石的那个时刻,恰恰是 AI 能力超越人类的标志性时刻。

只是如今,陷入困境的不只是围棋了。

那些主打重复性劳动和程式化运作的职业暂且不提,本就是最容易被替代的部分。

美工、设计师、文案等等搞内容创作的,也已经被挤兑得举步维艰了。

反正连上面的大佬们,都乐此不疲地开始用 AI 写致辞和讲稿。智能秘书,挥之即来。

有人觉得那些人情世故的东西,可能没办法被取代。但实际上,AI 发力起来,感觉比很多专业的公关公司情商更高、效率更快。

连看似严苛的职业都有被迎头赶上的风险。

比如,医生。

之前就有病人把体检单给 DeepSeek 看,发现它给出的答案和医生一样。

医生把纠结的病例交给它,发现 AI 比医学辞典管用,半分钟就把诊疗思路理清楚。

现在有些医院更是引入了 AI 医生,和专家团一起会诊,发现双方给出的治疗方案高度吻合。

AI 医生还会通过患者病例报告里的某个单项指标,给治疗方案增加特别提示。

还有,律师。

有人偷了东西问 AI 该怎么办,AI 劝她自首。人没听,果不其然被抓了。

要是给它别的案例,它也能分析得有板有眼。

有数据提到,在 2024 年,63% 的律师使用过 AI,其中 12% 频繁使用。既然大家都是用 AI,为什么不直接跳过律师,一步到位呢?

或者是,程序员。

去年就已经有 AI 程序员系统开放了,上能搞开发下能修 bug,比普通程序员实惠多了。

等到技术更成熟,谁还会雇佣人类程序员呢?

AI 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全知全能的,但它只要比普通人类强,就足够抢到饭碗了。

毕竟人类所谓的 “创新”,更多时候是复制粘贴前人的经验,而现在 AI,正凭借自己超神的算力、极快的迭代进化能力,更快地完成创新。

反正你现在去大马路上随机找几个人,大部分人完成工作的效率可能都比不过 AI。

以前大家都觉得人类的思考最难能可贵,但事实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只有那一小戳人,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

那么,被 AI 看透和解构,也是轻而易举;被 AI 超越和打败,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惶恐当然是存在的。

“进步未必一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未来,危险不在于机器变得像人类,而是人类变得像机器。”

但是。

与其恐惧 AI,不如拥抱 AI。

当 AI 的发展势不可当,当它已经强势参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运用 AI 投入工作、提高效率,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火车刚发明的时候,有人觉得出门走路不就好了吗?4G 刚投入使用的时候,也有人疑惑要那么快的网速干什么?时间最后给出了答案。

如今站在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绝不是停下来,而是往前走。

即使你我并不知道哪里是前方,但是

——“不管往哪儿走,都是往前走。”

来源:雷斯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872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