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你以为的世界

你以为的世界

十一长假一结束,京沪广深的网约车新规就出来添堵了,习惯了网约车的用户当然一下子就急了,但最着急的还是出行市场的老大滴滴。你问我怎么看网约车的这些地方新规?我的看法如下图。

很明显,地方政府就是要彻底扼杀网约车这个坏了规矩的东西,只不过拿了个挺大弯子,让扼杀看上去像规范,像管理,像顺应民意,而已。

如果这些新规真的付诸实施,对我影响有多大?说实话,相当大,这两年被Uber、滴滴们惯坏了,养成了进三环不开车,不给首都添堵的坏习惯,今后如果真的没有了廉价的、随时可用的网约车,恐怕我不得不重新把车开起来。政府的决策对我影响非常大,我恨这些决策。但我也有些朋友对此事无动于衷,甚至乐于见到开始采摘垄断果子,忘记服务质量的滴滴受到点打击。同时,还有更多的人从来都没尝试过网约车,如果你问他们怎么看,回答估计会是“网约车是什么?”

人很容易把自己看到的一切,想像成所有人看到的,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想像成所有人感受到的。一个刚上小学的小朋友会发现,这个世界主要是由小学生组成的,去年他还误以为世界是由幼儿园小朋友组成的。堵在长假返程的高速路上,你会觉得全中国的人都堵在那条路上。这就像我一个朋友说,iPhone的市场份额怎么可能进不了中国前5?明明每个人都在用啊。两三年前他们还说,小米手机?没见有人用啊,一次都没见过,太能吹牛逼了吧?

前几天虎嗅网翻译了一位19岁的美国大学生的一篇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访问),这位关注社交网络及其影响的大学男生,分析了年轻人对各大社交产品的看法,用虎嗅网给起的标题来概括就是:脸书过气了,推特要死了……这让很多成年人读了有种恍然大悟的落伍感:“原来如此。”

但是,这种没有任何调查和统计数据支持的结论,其实只是一种个人看法和猜测而已,即使文章中大量使用了第一人称多数代词“我们”,比如“虽然很多人在Facebook上,但我们却是在Instagram上发布东西”,“在Facebook,我们只会直接把所有的照片贴上去,让大家去贴标签,去告诉家人我们还活着”,“我们很少(也很难)在Twitter上找到朋友”,“Snapchat上,我们可以真正的做自己,因为上面有对我们自己的社交认同”……这些“我们”其实都是“我”的另类写法,表达的也都是一个人的看法,千万不要以为年轻人都这么看。像下面这样的看法,就不仅仅片面,而且还严重误导。

所有其他的社交媒体(可能包括Twitter)都不会接受 “我太无聊了” 这样的照片帖子,只有Snapchat会接受。你无需在Snapchat上关心发帖是否点赞或评论,因为这些功能都没有。这使它变得很自由,也容易让人着迷。

上面这样的来自年轻人的第一手观点,很容易让人得出荒谬的结论,即Facebook和Twitter败就败在不允许年轻人无聊,而且交互设计太过丰富;交互设计越少越简陋的产品,越受年轻人喜欢。但这明显不是事实,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都会在后面否定前面的自己。

社交类产品,你的个人好恶通常可以决定你不喜欢什么,但很少会决定你喜欢并且使用什么,惟一能够决定的,是你周围的人是否用那玩意儿。我不喜欢QQ,但我还是用了好几年QQ,就是这样,因为我的那些没品的朋友都在用。比如作者力荐的强大的后来者Yik Yak,他的大学同学都在玩,并且玩得不亦乐乎,但迄今为止它只是一个排名一千开外,新版本只拿到一颗星评价的小众应用,而且几个月来排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

受局限的个人,往往并不觉得自己的看法受局限,相反他们会觉得自己表达的,是“我周围同学”的看法,是我每天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亲眼所见,是我对所有亲戚朋友的调查研究。但多数时候,它只是你以为的世界,而真实的世界并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这是8月份易观千帆给出的综合电商类应用的活跃用户数量排名,跟你以为的样子有多大出入?

和你一样,我也同样不愿意相信这个残酷的真相。比方说,我以为乐视那种用一个泡泡去填充另一个泡泡的生态还要化反的超级泡泡,不可能有人看不破;比方说,我以为那些粗制滥造而且反智的国产电影是不可能有票房的;比方说,我以为地方交通主管部门今天不太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公然跟人民过不去。

都只是我以为的世界。

来源:keso怎么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264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