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釜山行》太沉重,这里有一部让你又哭又笑的灾难片

《釜山行》太沉重,这里有一部让你又哭又笑的灾难片

灾难片通常以末日奇观为卖点,与好莱坞天崩地裂式的宏大场景不同,河正宇主演的《隧道》显得十分质朴,主要场景和人物都很少。然而,影片却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刺中了现实世界的心脏。围绕营救男主这一历时 35 天的全国重大事件,影片呈现了当代社会一个荒诞,残酷亦真实的横截面,有力地嘲讽了官员,媒体与愚昧的普通民众。

电影开门见山,开车进入隧道的男主不幸遭遇塌陷,万幸的是及时地用手机与外界取得了联系。随后的营救场面堪称盛况空前,令人不免产生了一种错觉:塌了的隧道似乎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专供政客,记者们粉墨登场。前者在电视上抛头露面表示一定尽全力救人,后者的无人机如蝗虫一般迫不及待地飞进隧道。可这些看似关切地守望在现场,实则各怀目的的人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关心男主的安危呢?事实是,官员只在意自己的形象和政绩,记者们只想抢个料多挣点工资罢了。

以赵阳哲为代表的一众记者是影片重点刻画的对象。在一开始,有记者擅自给被困的男主打电话,想方设法诱导他说出救援工作不力的话,令男主情绪一度陷入不稳。看不下去的救援队长吴达洙上前呵斥,用随口乱编的记者法威胁吓到了媒体人员从而阻止了采访。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准都堪忧的记者们在第一次错误施救时甚至觉得男主还没破被困记录流露出失望之情,在得知搞错了之后还眼睛一亮。利用他人的痛苦和灾难博取眼球,这一耳光不知要扇在多少的媒体脸上。

再来看民众吧。尽管影片并未具体地拍摄这一群体。但民众的注意一直是营救行动进行与否的关键。一开始男主被困,经过报道的大肆渲染,每个人都对男主怀抱深切的同情,以显示自己是一个善良而富有爱心的正义人士。但讽刺的是,作为一种善变的动物,人们的同情心是会过期的,耐心也有限。当一名救援人员意外身亡,大家的态度就 180 度大转变。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亡者的母亲朝男主的妻子扔鸡蛋,谴责她都是因为男主,所以儿子才死了。这位因丧子而悲痛万分失去理智的老婆婆,不去追究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施工队,和将隧道建设承包给黑心施工队的政府,反而去恨同是受害者的女主角,让人不免哀其不幸,痛其愚昧。

民意,有时是很可怕的。《隧道》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那所谓的 65% 赞同重新开工,是觉得反正男主也几乎活不了了,还是认为根本没必要因为一个人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细思极恐。于是,民意成了工具,成了官员去要求女主角同意放弃救援以所谓的大局为重的筹码。从始至终,女主角身上都充满了一种强烈的亏欠感,她感到惊动如此之多的人只为救她丈夫心中有些过意不去,所以即便是做饭也要感谢她们。可是她或许不知道的是,可能这一大群人中,才没有几个真心实意想救男主的人。

被困隧道长达 35 天的男主成了新闻焦点人物,但外面的热闹却与他无关。他为一个同是遇难者的女孩的死去内疚不已,后悔自己舍不得给她喝足够的水;之后又与女孩的狗狗相依为命,共同分享一包狗粮。孤单的他喝尿时对着狗说,看我的身上挤出橙汁。在得知自己被遗弃后,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为自己争取到了被救的机会,多亏无法放下责任感的队长始终没有放弃,听到了他按响的鸣笛。

为了救一个人,政府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呢?这是《隧道》所关注的问题,但却不是《隧道》中的唯一问题。在终于得救后,面对官员和媒体,男主角的感言是:“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

的确,隧道塌陷不是他的错,救援失误不是他的错,好不容易坚持了 35 天差点被炸死难道是他的错?从始至终,男主都是一个受害者。可当他被救出正要送往医院时,却遭遇媒体围堵阻拦,还要等长官来慰问,气愤地唯有一骂了之。送给如实传达了他的原话的耿直队长的大拇指,却在主旋律新闻台报道中成为了“再一次感谢了政府和国民的救援努力”。

影片结尾,似乎皆大欢喜,男主得救了,官员深情地演讲“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是人的生命”;记者振奋地报道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救援记录具有特殊意义。一场塌方仿佛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媒体的注意力,官员的领导力,说不定还促进了 GDP 增长。

可是当男主乘车再度经过隧道时,提心吊胆地看着上方生怕发生不测,或许是大难不死仍心有余悸,或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又或许是,他对这个粉饰太平,官商媒勾结沆瀣一气的国家和社会,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相信。

来源:知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265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