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黑镜》第三季口碑有争议,是 Netflix 接手的问题?

《黑镜》第三季口碑有争议,是 Netflix 接手的问题?

《黑镜》第三季开播了。它从一部英剧变成了“美剧”—— Netflix 以更高的出价,抢赢了英国电视 4 台,拿到了《黑镜》的播放权。

这一季一共有 12 集,按照 Netflix 一次性放出的惯例,10 月 21 日先上线了 6 集。每一集都围绕一种虚构的“近未来黑科技”,展现出被技术所左右的人类世界。

先简单介绍下每集的主题。

第 1 集《急转直下》:社交评分系统主导了人们的生活。获得高评分,例如 4.8 分的人受人尊重;而低评分,例如 3.2 分的人则被众人排挤。女主角为了搬到心仪的公寓,需要短时间获得更多“点赞”……

第 2 集《游戏测试》:男主角应聘某游戏测试员,进入了一个 VR 升级版的恐怖生存游戏中。电脑所制造的恐怖,全部来自你自己的记忆。

第 3 集《闭嘴跳舞》:男主的电脑摄像头被黑客入侵,一个神秘组织以此要挟他。

第 4 集《圣朱尼佩罗》:圣朱尼佩罗是一座虚拟的城市,这里发生了一场“网恋”。

第 5 集《人与武器的对抗》:士兵在体内植入“感知封闭系统”来增强作战能力。

第 6 集《为国所恨》:一系列谋杀案发生了,警察发现凶手的灵感来自一系列推特的标签。随着调查的深入,女主角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概念听起来仍然挺足。但是这几集播出之后,观众之间引发了一些争论。焦点问题在于:这一季的水准是否下降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下降”,自然是将第三季和前面两季,尤其是第一季的“惊艳”程度相比。

观众对于《黑镜》的要求严苛,因为它的开端太过耀眼:第一季 2011 年在英国电视台 4 频道开播,尽管广告的宣传几乎为零,却还是依靠高口碑,迅速成为了现象级“神剧”。这部黑暗阴郁的英剧,思考和探索“美丽新世界”下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潜在危机,被盛赞为“电视上唯一一部真正理解现代人如何和科技发生关系的剧集”。

从网络评分来看,第三季较之前两季,的确略有下滑——在豆瓣上,前两季分别是 9.3 分和 9.1 分,而第三季只有 8.8 分;在烂番茄上,前两季好评分别高达 100% 和 96%,但这一季则为 91%。

而 6 集分别获得的评论也不同。其中第 6 集是 90 分钟电影版长度,故事也最为厚重,目前得到的反馈最好。影评人 @ 大奇特的评论是:“前面平平,只稀饭第 6 集。”

一些观众认为,第三季总体来说,故事的“噱头”感已经大于实际内容。相比起第一季中,故事的进展本身就像一个黑色幽默。第三集则有点儿刻意地在追求惊悚、悲剧、道德评判。例如《急转直下》从一开始,就开始把社交评分系统,立于人性的虚伪面。但随后女主角的行为却缺乏新意,一直到结尾,都没有再出现什么“不明觉厉”的元素。

《纽约时报》评论说,第三季的确显得冗长了,相比剧长,故事的复杂性撑不起来。《急转直下》中的故事主线,完全不需要讲 60 分钟。观众会觉得只有开头比较新鲜。

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可能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是 Netflix 接手的原因吗?Netflix 的确使得这部剧的规模变得更大,制作更加流程化,不仅现在放出 6 集,而之后还有 6 集明年播出。

但把质量怪到平台身上显然不太公平。实际上第三季尽管有不少美国演员加入,但核心主创仍然是制作人兼编剧查理·布鲁克的团队。“英剧变美剧所以变难看”的“鄙视链”类观点,跑偏了。

更重要的是,第三季中的问题,在第二季中就已经或多或少出现。例如讲故事时,有一种迫切表达世界设定、以及价值观的刻意感。这种刻意带来了一种“说教”的意味。

真正的原因是,这可能是“创意型故事”批量生产的结果之一。《黑镜》本身并不是连续剧情式的故事,而是单篇独立小片段,也就是说,非常要求每一集的创意程度。第一季中的三个故事,在创意以及叙事上,都达到了令观众赞扬的高度。但是当创作者开始批量生产这些“黑暗科技故事”,难免不能保证每集的质量,同时也会产生“命题作文”式的局限性。

一个相似的案例的是,同样是靠创意取胜的日本电视剧《世界奇妙物语》,已经播了 26 年了,以季播“单元剧”形式更新。也只有《美女罐》等几个最出色的故事最受欢迎。

所以,即使你对《黑镜》第三季有点失望,也不用太气愤。不如这么想——起码它终于更新了,不用一等好多年。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292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