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究竟是一家怎么样的企业?最近它又站在风口浪尖上,大部分人是盲人摸象,对只看冰山一角。本篇文章将从财务、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先来梳理一下乐视最近这一周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1、乐视供应商讨债,涉及规模巨大(虽然事后否认了);
2、贾跃亭内部信承认,现阶段扩张过快,资金链紧张;
3、乐视股价连续多个阴跌;
4、乐视昨晚,传出顺风欠款(又辟谣了);
5、高管增持 3 亿股票,维稳股价;
这一系列的信息,都表明乐视当下出现了资金链相当脆弱,有重大的商业信誉风险,很容易出现挤兑风波,直接猝死。
想要了解乐视究竟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有必要先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乐视是不是一家旁氏骗局公司?
乐视究竟是否涉及洗钱?
乐视商业模型是什么?
目前乐视所面临的囚徒困境?
贾跃亭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做出的抉择和依据是什么?
乐视类似的模式,是否有成功案例?
乐视是不是一家旁氏骗局公司?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对旁氏有一个了解。
庞氏骗局,最典型的就是麦道夫案,几个典型特征:
√、拆东墙补西墙
√、一直不停融资
√、新债偿还旧债
√、不进行实际投资
最后一个才是旁氏骗局的根本特征。通俗说:只进行消耗和维持性活动,不进行生产性活动。
因而崩盘是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像麦道夫,能力超强,也就维持了 20 年。
但乐视不一样,它有实际业务,比如视频、乐视体育、手机、电视等等,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规模快速扩张。乐视的造车,目前也是有一定进展,至少不是游侠那样的,发布会开的比乐视早,但连个影子都没有,好歹乐视目前有自己的实际车子,虽然没有量产。
(新闻爆出:美国内华达州政府发出警示,乐视拖欠建厂工程款,正好也说明,乐视是实打实的搞投资建设去了)
乐视和庞氏骗局没有半毛钱关系。
乐视是否涉及洗钱
我的一位朋友,对于乐视是否涉及洗钱,提出了疑问:
“我老师以前做政经的,他怀疑做汽车、去美国、去俄罗斯市场就是为了给高层洗钱。”
这位朋友呢,他的出发点,就是很多人比较喜欢的一种看法 —— 换美元资产,赶紧逃走。
要回答是否涉及洗钱的问题,先来了解洗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洗钱,简单说:把非法的钱,合法化。通过构建虚假业务,产生虚假现金收入,合法合理入账,最后转移到银行系统,成为合法的钱。
举个例子:
假如有一笔非法的巨款现金,你肯定不能直接存到银行。你是几万几百万,可能银行系统不会很在意。但如果你有几千万甚至数亿的现金直接存款,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反洗钱系统下,就会警觉。你必须有对应的实际业务解释你的现金交易,否则就会遭受调查,一调查往往问题就出来了。
以大家熟悉的电影行业洗钱,你充当某个电影投资人,投资某部大片,参与分红。然后你和电影院商量好,你用非法的现金,去购买电影票,空放包场,现金变成影院收入,属于名义上合法票房收入。由于你(电影投资方)、制片方、影院有协议,合理费用化做账,最后这笔钱就变成了投资大片的分红收入。
最终,将非法来源的巨款通过投资分红合法化了,也就是自己买自己票房。
这是洗钱的整个思路。
乐视呢,激进的进行投资、有点盲目的扩建工厂,虽然有些买地皮(有炒房的嫌隙),但那是基于业务本身合理需求,且不具备边际成本为零(多卖一张电影票,不发生支出)的客观条件,难以和洗钱沾上边。
显然,说乐视参与了洗钱这种想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可能相对合理的猜测是:乐视帮助某些人转移资产。
但目前,乐视做的事情里,没有被爆出收购的资产实际是属于自己名下的(也就是左手倒右手)。况且,要转移资产,找一家投资机构就可以了,找乐视纯属费力不讨好。
所以乐视既没有洗钱可能,也没有帮助某些人 “换美元资产” 的可能性。
乐视的商业模型是什么
读到现在,你会问,乐视这 TM 也不是,那 TM 也不是,那它究竟是啥?
知名媒体人魏武挥在前几天在其一篇名为《乐视究竟是不是骗局?》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困惑:
“乐视存亡,老实讲一句,我以为,已经无法用商业逻辑去衡量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构建一下个情景小模型:
商业人物:俊二
时间:2000 年初
活动范围:ABC 大学高校
出现的商业公司:甲水果店、乙餐厅、丙超市、丁房地产公司
传闻关系:俊二和 ABC 市市委书记可能存在一定亲戚关系
故事情节:
俊二目前在 ABC 大学经营着一家甲水果店,但面临激烈的竞争。由于俊二坚信规模经济,推出 “凡是注册甲水果店 APP 的同学,都可以市场价格的六折优惠购买” 活动。随后甲水果店学生用户规模扩展飞速,有发展到周边高校的趋势。
由于水果售价接近成本,所以基本也就是不挣钱,水果店勉强盈亏平衡。但规模和用户发展迅猛,财报数据也好看,投资人和银行对这家水果店估值很高,也很认可。
俊二很有野心,不满足于此,发现一个商机 —— 以肉夹馍为主打特色餐厅。说干就干,把甲水果店股权部分抵押出去,获得一笔资金,在学校投资装修了乙餐厅;但由于缺乏运营资金,他让出一部分股权进行融资,获得资金后,餐厅开始运营。
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和高效运营,餐厅主推互联网订餐,并且宣布凡是用 “甲水果店 APP 账号的同学,直接网上订餐,相比周边同等价位,可享受七折优惠”。
于是又火了一把。乙餐厅的财务数据、用户增速、规模,那是火箭般上升,虽然是亏损的,但资本市场非常认可这种 “APP 账号体系”。
这种运营策略,自然对甲水果店是极大利好,投资人认为 “甲水果店 APP 账户太活跃了,用户又多,发展又快,粘性又高”,估值着魔一般的上升。
同时,对于乙餐厅这种新颖的商业模式,奉若珠宝,对其估值很高。(但没多少人想入股)
随后呢,又以同样的财务手段,在学校周边,开个丙超市。
也是类似互联网思维模式。学校周边的那些 “友商” 啊,“恨死他了”,因为又是那套 “APP 账号” 系统,这次是逆天的五折定价。
……
甲水果店 “APP 账号” 超级猛,估值继续疯狂。俊二也把甲餐厅的股权抵押更多出去,换资金。
虽然有人开始批评他了,“这些业务都是亏钱的”,但俊二表现丝毫不动摇。
他还密切关注着政经新闻,从一些咨询中,嗅到 “学校周边搞房地产超级有前途”。于是二话不说,进军房地产(2000 年初期)。
虽然手上没钱,但相信 “只要战略眼光足够优秀,足够领先,那么资金会追着我走”,于是从政府那拍了一块地,要 5000 万的土地转让金。
钱从哪儿来呢?从甲水果店套现抵押了更多钱,2000 万元,先交给政府。
原先这个时候,应该有投资人找他,“俊二哥,我也投资点。”
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家觉得房地产行业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太高了。
钱不够,政府要求缴纳的期限快到了,于是他把超市进货的资金,抽了 1000 万资金出来,用于支付前期房地产投资。
还是不够,他又抽了一部分丙超市和乙餐厅的运营资金。
结果悲剧了,还是没人敢投资丁公司。
这个时候,那些早期给丙超市供货的供应商说:“俊二啊,我们货款,本来是一个月账期,现在都三个月,你还没还上。”
危机就这么来了,一堆人催债,说俊二你欠我工资、欠我货款、欠我税费…… 同时,大家对于甲餐厅的估值,也随之下滑。
俊二开始在媒体上,发表公开信说:目前业务发展过快,我们将收缩战线。丁房地产公司 “我们不再投资了”。
由于很多人认为,俊二可能和 ABC 市市委书记是亲戚关系(不能详细谈,你懂的),因而银行还没逼着把甲公司的股权抵押贷款提前偿还掉。
相信诸位读完这个情景小模型,将情景中的甲乙丙丁一一对应乐视生态相关公司;同时,我们也来梳理一下情景模型结构图:
注:俊二没能力让丁进行股权融资
甲水果店不可抽走营运资金给丁【类似于乐视网(300104)不可被抽走资金,违法】
我想,写到这里大家对乐视基本也就明白怎么一回事了。
准确的讲:乐视目前的商业模式,是以乐视网为根基(虽然不稳,也不是现金奶牛),多元化扩张(每个项目基本都处于亏损阶段,但有一定业务前景)。
生态公司资金来源于早期,来源于贾跃亭私人股权抵押或者变现,后期进行融资,但整体亏损越来越严重。
甚至出现了为了投资项目,挪用生态子公司的营运资金,采用短贷长投的手段:“短期(手机)营运资金” 挪用于 “长期项目 —— 汽车研发”,拆东墙补西墙,资金链危机爆发。
(虽然乐视前几天有篇专访稿子,贾跃亭否认了这一点。假如不抽走运营资金,那么乐视手机资金链根本不肯能断,生产和销售业务,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参考那个模型理解)
其中风险,有多大,大家能感受到。整体坍塌,很可能只在弹指一挥间。
乐视所面临的囚徒困境
目前乐视扩张,很难停下脚步。面临着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境遇,我们来依次分析一下:
√、继续扩张,疯狂融资。
乐视生态继续一路飞奔,乐视网(300104)股价不会下滑,整个发展基石信用良好,如果一直能够融到资金,实现贾跃亭当初设想的 “资金追随着优秀的战略”,则发展问题不大。但眼下暂时融不到资金,资金链险些爆掉(虽然现在还没有)。
√、继续扩张,不怎么融资。
没钱,目前也不挣钱,直接发展不起来。
√、乐视不扩张,但进行融资。
乐视估计很难融到钱,企业直接掉队。
√、乐视不扩张,但也不怎么进行融资。
乐视生态想象力大打折扣,增速下滑,估值模型就不再是高科技成长股,股价将会下跌,抵押出去换资金的股票,可能爆仓,进而贾跃亭个人信用崩溃。
视频行业,本来就不挣钱,乐视网估值可想而知。其他生态项目,也没一个能单独挣钱或独立生存的,仍需要资金支持。乐视危机,可想而知。(当然,也不排除贾跃亭妙手回春,力挽狂澜,企业转危为安)
因而乐视面临囚徒困境的状态,无论做出何种策略,这都将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贾跃亭的抉择
明面层次商业逻辑分析:
盘点一下目前的视频公司,Google 的 YouTube、爱奇艺、乐视、搜狐、腾讯视频,好像都没有很好的办法直接挣钱,做的好的也就是盈亏平。
也就意味着乐视生态,最后发挥发动机功能的业务 —— 不太可能是视频业务。
阿里发动机:淘宝、天猫;
蚂蚁发动机:支付宝;
腾讯发动机:QQ 和微信;
百度发动机:搜索;
小米发动机:手机业务
对于 Google 而言,YouTube 类似于腾讯的 QQ 账号体系,成为账号通行证。我个人分析,贾跃亭应该很可能把乐视网当做通行证的思路,视频全球深耕这么多年,确实挣不了钱。(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个趋势)
从其他六块业务,发展出一块 “核心发动机”。(只要一块,贾跃亭就成功了)
大家想想,上面列举的那几家公司,它们的发动机业务,无一例外,都是 cash cow(现金奶牛)或者直接导致 cash cow 的业务。
现在贾跃亭做的抉择:继续扩张,一直等到除视频外的六块业务中(或许还会扩张出其他业务),出现一块发动机业务。这就是乐视为什么一直要扩张的终极奥义。
从商业逻辑,阳光面来看,就是这么一回事;
阴暗面商业逻辑:
另外一块阴面,就要从股东的逆向选择角度解释。先来科普一个概念:股东逆向选择。
股东不经过债权人同意,投资于风险超高的项目。原因在于若计划侥幸成功,超额利润归股东独享;如果失败,亏损由债权人承担。
说白了,回到乐视,就是实际控制人贾跃亭,利用自己的身份,吸纳一大波中交股东和债权人资金,投资超额收益 —— 超级风险项目。
若获得成功,成就一个核心发动机业务,贾跃亭将有能力角逐马云、马化腾那样的江湖地位;
如果失败,本来视频网站就不值钱,再说他已经套现那么多了,直接让上市公司欠他 100 亿无息负债,已经狠狠赚了。(若公司破产,中小股东的清偿权在债权人后)
所以他横竖都是赚,但是破产后声誉基本就毁了,也得不到江湖地位,这肯定也不是贾跃亭想要的,本身过的也不一定如意。
小结:
从明面商业逻辑和暗面的股东逆向选择,贾跃亭都会一直扩张。即便现阶段停歇,后续也会扩张,直到出现核心发动机业务。
但客观来说,贾跃亭肯定希望自己成功,他也是有抱负,追求商业(很少人会考虑逆向选择)成功的人成就欲望强,所以他过的并没有那么轻松。
梦想美得让人窒息,但真没那么好实现。
类似乐视的成功案例
这样案例,肯定是有的。埃隆・马斯克就是典型。
这家伙先前创办了 PayPal,后来卖给 ebay,有了钱后(类似贾跃亭把乐视搞上市了,有了钱);后投资创办了 Spacex 太空探索公司、特斯拉,并创业初期,直接出资入股 SolarCity 电池公司,成为最大股东。(SolarCity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Lyndon Rive 是 Musk 的表弟)
在特斯拉成功前,他一直过的苦逼哈哈,遭受一堆人嘲笑,但后来特斯拉起来了。
利用特斯拉当下的成就,Elon Musk 使其成为核心发动机企业,把一局死棋救活了。但是 Tesla、Spacex,SolarCity 放在几年前,你信吗? 估计也没几人信。
贾跃亭造电动车,我感觉就都在学他,但让人感觉,乐视学其形而忘其神。(以后有空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差距)
总结:
乐视在当家人,头号赌王 —— 贾跃亭的带领下,捆绑着一大票赌徒似的投资人,开展超级高风险、超级高收益的创新投资活动。很符合贾跃亭所说的:
要么死亡,要么伟大。
但当下,乐视遭遇了其创业史上,最为严重的信用危机(由资金链紧张,接近崩溃导致的信用挤兑危机)。
解决这个问题确实难度非常大,如何把整盘棋下活,资金不断链,才是最关键的。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以贾跃亭为核心,辛苦建立起来的信任,不能出现问题,否则,真的会崩盘。
当然,也看到了乐视的调整。(请见上周末的贾跃亭内部公开信)
至于乐视最后会怎么样,真的不好预测;如果度过这一关,以后继续扩张,但注意步伐,待以时日,或许有机会成功,找到核心发动机。但目前来看乐视真的很艰难。
还是希望那美得让人窒息的梦想,早点实现吧,祝福贾跃亭!
说几句题外话,我本人是极为佩服贾跃亭的资本运作水平,具体理由如下:
1、靠一个个 PPT,就搞到大笔资金来发展,关键还不让它被刺破;
2、竭尽所能维持大家对他信任,而且呈现一个为公司夙兴夜寐的形象;
3、怎么那么多人,上了他的贼船,这能力不是一般强啊;
……
也很欣赏他追求自己的想法,为之奋斗的努力精神。
说实话,老老实实学学 A 股某些上市公司,根本不会有这么大压力,自己整天苦逼哈哈的,找一堆苦吃。
还是那句话,要么平庸,要么死掉。
作者:秋源俊二 公众号:QYJEQY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