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编剧、导演和演员在拍「烂片」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编剧、导演和演员在拍「烂片」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作者: 李沫霖 前「婊姐影评」主笔影评人

首先,没有一部戏是因为制作方的主观意愿而去拍烂的。
什么意思呢?片子烂,不是制作方想这样的,而是手高眼低,能力不足。
每一部电影的制作方其实初心都特别美好,别管制作预算多少,他们都想发财,还想名留影史。
在我接触的几个能称得上烂片的项目里,一部电影最终成为烂片大多经历了如下几类因素。

剧本舍不得花钱类:

一,编剧能力不足,剧本被审查阉割到畸形。

我国地大物博,能够对电影伸手的行政机关又太多,犯罪类型电影要公安部审,片中公安部门不能显得太笨,犯罪分子又不能显得太聪明——我给你们说实话吧,这非常的折损编剧寿命。
一部电影能在中国顺顺当当立项开机,改个几十遍稿并不罕见。改到最后,编剧本身会产生疲怠心理,如果编剧这块的经费又不是特别多,他们会随便改到能通过审查(或是优先考虑迎合资方和市场),而不是优先考虑故事的结构和完整性。
可以说其实有很多好剧本和好故事,但漫长而严苛的审查制度使之变平庸了。

二,编剧能力不足,资方舍不得为故事和编剧买单。

编剧分层次,这跟演员分一二线那样,永远是上层吃肉,下层吃屎。
石康2000年一集电视剧就4万多,严歌苓哪年还曾说“中国编剧稿酬比我在好莱坞挣得多”。
能力或许有高有低,但资源分配不均也是真心话。上层肉吃不完,下层屎吃不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资方可以觉得市场为王,但制片方如果不尊重编剧,那就是烂片之路的开始。编剧是利益文人,不给钱就卖力气那是愣头青。
另外给大家提个醒:
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崛起,市场上走“野路子”的公司和制片方越来越多,一个编剧,他写的再不好,所付出的劳动也应当有回报和尊重,所以,一定要「有损定金」「有损定金」「有损定金」(8%)。
还要给大家提个醒:遇上咖啡馆碰想法连单都舍不得买的资方,别跟他们玩,真的。

导演能力不足类:

一,江郎才尽型
我说这话可能惹人,但是顾长卫都能拍出《微爱之渐入佳境》这种史诗级烂片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老了的时候同时死了。
但是相较之下,青年导演和一些长年不拍片,一拍片就是精品的导演仍然在蓬勃的喷发能量(我说的不是他妈的张艺谋…)。譬如耿军,宁浩,曹保平等等等等,这几年这样的优秀导演太多了,我相信会越来越多,他们更值得资本市场和大家的特别关注。
文学创作是决定一部电影质量良莠的第一道坎儿,一个导演的导演能力则是第二道坎。才华这个东西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没了。有的导演年轻时第一部电影就成绝唱,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

二,跨界劈了胯型
野路子导演太多了,随着影视工业的民用化和普及化,下一代导演很有可能从快手APP里诞生一到两位。
我很喜欢何炅,很喜欢郭敬明,我更喜欢韩寒,喜欢伊能静,喜欢邓超。是他们证明了在经济腾飞的中国,光荣崛起的影视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导演。
我不是说跨界不行,徐峥跨界,成绩斐然,赵薇跨界,收割票房和口碑,周星驰跨界,跨成一代宗师。
其他人呢?都不免堕入能力不足消费粉丝的深渊。
以前和朋友聊过跨界导演的笑话。“像这种跨界导演在片场有啥用?”“看场子吧。”
当然,我相信他们的能力比看场子大的多,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有限而惊奇的审美多少影响整个剧组的工作。
比如,他们想要塑一只盘子,工作人员就会把泥竭力堆成盘子的模样,他们一看,差不多了,嗯,过,一个镜头超不过三条。
千万别跟他们提做故事版、画分镜,一天顾着跟其他工作人员聊盘子长什么样已经累的要了他们亲命了。

演员能力不足和合约限制类:

这种五花八门不便分类,但我觉得靠脸吃饭不是什么好事儿。一个明星,你可以靠盛世美颜续命,一个演员,你不能不放下自己最美的那一面,把自己最真实最容易传达情绪的那面拿出来。
但我同时也听说,小鲜肉们演不好,没演技只能背其中一口锅。有的鲜肉进组前,工作团队已经签了一厚摞的形象合约,譬如“必须要留刘海”,“不能有表情丑陋的镜头”…

摄制团队舍不得花钱或配合不当或不上档次类:

不是我瞧不起前年口碑爆棚的《失孤》,但我觉得相比导演,摄影李屏宾的能力显然要更高一筹,在多数工作分化不那么严苛的剧组里,一个好的摄影基本等于半个导演。
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作业一看就是学生作业?一推二移三变焦。如果摄制团队舍得花钱,足够专业,一个剧本又还说得过去,基本上该片导演再无能这部电影也不会差到哪去。
好的摄制团队应该包含优秀的前期和卓越的后期。
卓越的前期离不开各部门,摄影只是其中一部分。
至于后期,额外说一句,我不太明白现在国产大片重特效远高于重调色的逻辑,譬如《寻龙诀》,我个人认为请一个好的调色师至少能改善一半以上的场景虚假。
剪接师是一个足以和导演比重的职位,如果你的戏恰好碰上了迷之自信又啥也不行的愣头青,你应该知道下场有多么尴尬。

我一直觉得电影是各个部门各个创作人员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杂交物,既不能完全相抵,又不能完全团结一心。可以想见的是,每个人都想把它做好,但烂片之所以为烂片,毁在的全是眼高手低,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没主意。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都不成。
至于他们知道自己在做烂片吗?
我个人认为是,前期没觉出来,拍摄到后期,觉出来也来不及了,只能匆匆收尾。一部糟糕的电影出产过程,像一段人生。

来源:知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34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