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一周,质疑多过于口碑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一周,质疑多过于口碑

“冯小刚承诺的东阳美拉 2016 年度业绩已经完成。去年和今年的净利润之和计入今年的业绩承诺。去年近 5000 万元加上今年上半年的 3000 多万元,已达到 8000 多万元。”11 月 24 日,华谊兄弟董秘高辉对中国证券报表示,“此外,冯导还有很多代言收入,其实已经够了。”

这里的“够了”,指的是冯小刚个人公司东阳美拉已经完成了对母公司华谊兄弟之间的对赌协议。根据对赌协议,冯小刚承诺东阳美拉 2016 年的业绩目标为税后净利润不低于 1 亿元,倘若无法完成,冯小刚就要自掏腰包补足。

《我不是潘金莲》是东阳美拉今年唯一的电影项目,自然也成了关键因素。除了这个对赌协议之外,耀莱影视也用 5 亿元为电影保底,同时,电影出品方北京摩天轮和耀莱影视,都与自己母公司有相应的业绩承诺。

一部电影,牵扯三个协议,这也让不少人怀疑,为了完成票房指标,《我不是潘金莲》有没有抢档期,刷票房。

抢档期指的是《我不是潘金莲》挤走《神奇动物在哪里》。11 月 18 日电影上映当天,冯小刚发表公开信指责万达排片打压,随即有人翻出“公元 1874”的一条微博,上面说华谊通过公关手段,让本来同样在 11 月 18 日上映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和《萨利机长》都延期一周上映。11 月 22 日,律师周俊武代表华谊兄弟发表声明,称这些都是“谣言”,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但这并不是《我不是潘金莲》遭遇的唯一的质疑。自打上映开始,电影零点场便出现满满当当的情形,多家媒体质疑其“刷票房”。发行方猫眼影业发表声明称这些大多是“技术原因”造成的,是影院锁座或者操作失误,并不是真的“买票房”,而专资办也表示,暂时无法认定这些是“幽灵场”。

但无论真相究竟如何,从冯小刚微博公开信起,《我不是潘金莲》便一直处于舆论的下风。

《我不是潘金莲》并不是一部票房大片,需要像《老炮儿》一样,低开高走,依靠口碑赢得市场。但如今,连番的热闹几乎耗尽了电影的口碑。在豆瓣上,电影评分从最初的 7.5,已经滑落到 6.5,在更能反映大众趣味的猫眼上,评分更是只有 7.9。

11 月 25 日,延期一周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上映,《我不是潘金莲》排片降到不足 10%。依照目前的走势,电影票房很可能不足 4 亿。要知道,早在 2010 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 2》已经能够拿下 4.5 亿票房。

无论从惨淡的结果,还是惊惶的过程,都能看出,冯小刚已经不再是卖座保证。在电影里,冯小刚确实做了不少尝试和突破,而从先前的采访能够看出,他也意识到电影很难有很高的票房。不过,金融手段编织的绳索将《我不是潘金莲》绑缚在资本的快车上,导致影片在后期宣传时候,接连失策,没能获得预期中的票房,也让本来是手艺人的电影人,在陌生的环境里进退失据。

2016 年 5 月份,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磊说:“我最焦虑的,就是每一个电影制作人都成为一个金融高手。”现在面对《我不是潘金莲》,不知道他的焦虑是否会加深。

截至目前,这部电影票房离 5 亿保底的标准线依然还有相当的距离。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362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