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赶上了《神奇动物》这趟车,11月的票房还是难看

赶上了《神奇动物》这趟车,11月的票房还是难看

延期一周后的《神奇动物在哪里》最终在 11 月最后一个周末上映,同日上映的还有迪士尼动画新作《海洋奇缘》。这是拥挤的 11 月上映的最后两部大片。

今年票房遇冷,而为了让今年的票房成绩不那么难看,十月底开始,多部好莱坞大片密集引入大陆,甚至突破了引进片名额限制——这并不是今年第一次,当四五月份票房接连低于去年之后,六月份几乎每周都有分账大片上映,最终撑起了 38.65 亿的票房。

不过,尽管《神奇动物在哪里》首周便拿下了 2.81 亿票房,但这依旧没能让市场真的“烫”起来。截至 11 月 27 日,11 月总票房为 23.69 亿,比之去年同期仅仅高了九千万,增长 4%。距离年底还有 34 天,而距离去年 441 亿的票房成绩,还剩下整整 30 亿。

以引进片来烧热市场的策略,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成功。

整个 11 月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爆款电影。《奇异博士》举着漫威招牌,还请来“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压阵,最终 7.5 亿的票房也只是中规中矩,与同期《蚁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进步。漫威已经有了一批固定观众群体,他们能够维持漫威电影票房的基本量,但同样,漫威电影也很难再吸引新的观众进电影院。

《神奇动物在哪里》也同样如此。在北美,观众主要由成年的波特迷组成,65% 的观众超过 25 岁。而在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反而更加年轻。根据猫眼专业版统计,“想看”的人群中,有 53.3% 的人年龄在 24 岁以下,不仅明显高于《奇异博士》,甚至高于动画片《疯狂动物城》。显然,中国的“哈利·波特”粉丝年龄相对要低,这与《哈利·波特》小说引入中国时间有关,也与电影引起关注较晚有关。于是在中国,很难出现成年粉丝带孩子前往影院的场景。

本来有希望成为爆款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我不是潘金莲》票房失手,成为 11 月票房不温不火的重要因素。《比利·林恩》试图以李安和电影的技术作为卖点,但高估了观众对这类题材的接受程度,而高规格技术体验本身反而成了一个门槛,影响了票房。当然,基于李安在华人圈子里的影响力,电影依然取得了远超北美的票房。《我不是潘金莲》从国庆档调到 11 月,并在国际上拿了些奖,吊足了胃口。但电影上映之后风波不断,兼之电影本身的题材和实验性手法难以获得特别多认可,预计票房难以超过 4 亿。

这两部电影都与先前预计差距不小,而这一偏差也影响了十一月总体电影的分布。11 月算是冷门档期,一个周末可能只会容纳一部大片。而《比利·林恩》和《潘金莲》错过了 11 月里的两个周末。

将十一月票房的冷淡归结为两部大片的失利自然不公平,但通过它们,能看到盲目追求票房带来的一些后果。

以票房目标为主导,盲目安排排片,前提是要对市场有足够精准的预期和判断。大片定档,对整个市场有非同小可的影响力,但在票房压倒一切的思路下,谨慎早被抛到脑后。将整个电影市场的命运,堵在一两部大片的表现上,甚至牺牲其他电影的利益,最终只是饮鸩止渴。

大片或许是市场的兴奋剂,但任何兴奋剂,药效过后,都是长时间的萎靡。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365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