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ishuhang
昨天阿里宣布,在“天天动听”基础上“改版”而来的阿里星球,彻底砍掉了本地音乐播放功能,用户如果想继续呆在阿里系,将不得不使用虾米音乐听歌。
这意味着曾经移动端最经典的音乐播放器产品“天天动听”就这样走入了死得连渣都不剩的命运。
这不禁让人们联想起“天天动听”在桌面端的致敬对象“千千静听”,它被百度收购之后也同样走向死亡。不只是在音乐播放领域,非常多的小团队和个人作品,在被巨头看上并收购之后,有些还艰难地保持着原有功能,但加入了广告和用户体系,也变得很让人诟病。
另一些则蜕变为流氓;还有一些则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下面这个不算完整的故事,串起了少数几个最著名的独立软件开发者或创业团队,可能挂一漏万,不能完全涵盖所有令大家感到心痛的小软件,但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回顾他们的历史,对于思考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VR等领域现在的独立开发者该何去何从,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千千静听 = 百度 + nanling
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百度是在线音乐的代名词。百度MP3搜索为百度带来了三分之一的流量,也坐实了那一代网民“正版费用八国联军时候就给过了,请放心使用”的名声。下载完本地音乐,网民通过Winamp、Foobar2000等桌面软件收听,也比拼软解压的音质效果。
2002年,上海程序员郑南岭(nanling)开发了“MP3随身听”软件,主要实现了高效和低资源占用的MP3播放,以及不规则窗口的换肤功能。后来,南岭用自己喜欢的《千千阙歌》将该产品命名为“千千静听”。
最初5-6年南岭都将千千静听作为业余项目,但在开发初期他就建立了邮件、留言、论坛等完善的反馈渠道,很快“千千静听”就后来居上,在流行度上超越了Winamp。从百度MP3下载歌曲,在千千静听收听,成为了中国网民那时候生活的一部分。
此后,因为软件规模变大,南岭开始保持少量团队,并顺应网络音乐形式,接入百度MP3的在线搜歌和歌词查找功能。2006年7月,百度干脆就收购了千千静听,价格超过千万元人民币。南岭在百度工作了3年,完成了代码和项目的交接,此后隐退江湖。
2011年,百度迫于盗版指责改版MP3服务为ting,2012年整合品牌为“百度音乐”,千千静听在推出“百度音乐版”之后,也在2013年被正式更名为“百度音乐”,从此与nanling的旧作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天天动听 = (千千静听) + 阿里
就在千千静听砸出千万级水花,开发者成功退出的2007年,几个年轻人给自己起名“坚果工作室”,模仿千千静听制作了“天天动听”,并应用于当时最大的智能手机系统Symbian(塞班)和Windows Mobile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引子。
和千千一开始主打播放效果和换肤一样,天天动听也有自己的独门功夫,就是在塞班和WM支持换肤、歌词下载等完整功能,并历史性地在iOS首家实现了“桌面歌词”。其用户量急速增长,2009年突破1000万,2011年突破5000万,2012年突破1亿,到2013年6月用户量突破2亿。
阿里在2013年10月全资收购该应用(金额不详),并正是在这2亿存量用户的基础之上,悍然在iOS和Android商店当中,把同一个包名上架的产品改为所谓“阿里星球”,推出了跟音乐播放完全不相关的音乐人,演唱会抢票等功能。
当年该产品粉丝愤怒的评价都已经被阿里清空,如今他们更是把原有的本地音乐功能砍掉。
不得不说,跟百度比起来,阿里对待收购来产品的态度也是够残忍的,更体现出它根本不懂得存量用户的意义何在。用户追随产品是因为认同产品树立起来的调性和功能,不知道这一点,把支付宝拼了命做成社交这种事自然就做得出来。
豌豆荚 = 创新工场 + (百度) + 阿里
鉴于阿里在对待自己收购的产品时的粗暴态度,当阿里2亿美金收购豌豆荚消息传出的时候,人们夹杂着惋惜和庆幸的复杂情绪。
这个软件有可能会因此走向完全不一样的前途,而它的创始人却可以在应用分发整体萧条的时候,给自己一个还不算太坏的结局——这也许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豌豆荚创立于2009年,2009年12月获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天使投资;2011年1月获DCM中国数千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1月获得软银中国、DCM中国、创新工场1.2亿美元的B轮投资,3月获得高盛数千万美元的B轮追加投资。那时豌豆荚估值曾经达到10亿美金左右,而2014年6月,阿里更传闻要用15亿美金收购豌豆荚。
实际上,15亿美金的天价几乎可以确定是看到了百度以19亿美金收购91无线,而确定的一个“慌不择路”的应对措施。这笔交易曾经被业界吹捧为百度获得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场券,而主导这笔交易的李明远也被立为百度的“太子”,直到后来被雪藏,并在近日一次内部反腐风暴当中彻底的离开百度管理层。
移动分发的黄金期已经过去。91被百度收购之后被化整为零,业务不断分拆到百度其他产品线当中,19亿美金基本上等于浪费了。阿里此刻很可能会庆幸自己犹豫了一步,而我相信豌豆实验室的成员,如果当时真能谈成这笔15亿美元的收购,现在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心虚。
目前,豌豆荚老员工大部分已经出来,有部分外流到其他公司,剩下的人则孵化出了一个叫“轻芒”的团队,做要闻推送应用以及运营一款通知栏清理的小软件。当初他们做豌豆荚,就是希望能够贯彻自己小而美的美学思想,如今他们在新团队当中继续着自己的这份理想。
进入阿里系的豌豆荚将于本月20日召开一场发布会谈未来,到时候,也许我们能知道它会不会也重复“好白菜被猪拱了”的命运。
魔图精灵 = 创新工场 + 百度
加上魔图精灵其实只是故事链中间的一个小插曲。除了豌豆荚,创新工场当初孵化出了很多的产品,知乎我们就不用说了;而另一个明星产品魔图精灵,当时被认为是对阵美图秀秀的强力对手,出来没多久就马上被百度以千万美元级别收购,成为创新工场初期典型成功案例之一。
百度魔图虽然并没有达到图片应用的极致辉煌,但也做得还算不错。在2013年,百度魔图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社交营销活动叫做“PK大咖”,使其在iOS总榜第一名停留了两个星期,后面半年做到超过1亿用户,在全球20个地区的摄影类App榜单都进入过前五名。
比起这两天就要在香港上市的美图,或者比起下面马上要讲到的“快图”来说,这款软件恐怕没有发挥出它的最大潜能——但谁又能确信做得更好呢?
快图 = nanling + 猎豹
花开了好几朵,我们只能各表一枝。
说回南岭,他在百度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就返回上海,随随便便做着普通程序员的规律日子。但在业余时间,他再次不安分起来,开发了又一款用业余时间维护的传奇应用。
面对当时Android系统更新缓慢,官方图片应用打开速度慢,体验差的问题,南岭开发了轻量级图片浏览器《快图浏览》,提供快速且清晰的缩略图预览,以及流畅的2D浏览体验。缩略图可以根据SD卡变动快速自动刷新,支持幻灯片、GIF图片播放等现在看来家常便饭,但当时却属于“刚需”的功能。
快图在刚推出后的20个月里,全球下载超过3500万次,Android官方应用市场下载超过980万次。快图曾包揽国内各应用商店图片类前3名,还揽获日本、韩国市场图片类应用榜首,分别拥有150万和近100万活跃用户。
比起千千静听时代,国际化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让他的努力走向了全世界。
快图和千千静听只需要南岭个人时间维护即可维持大部分运作,其严谨的代码编写,较低的资源占用,反映出了高超的编程能力和技术水平,曾经研究过代码或者做过反编译的人都对此赞叹不已。
2015年9月,猎豹移动收购了快图,交易金额不详——其实我不是很清楚在过去两三年间雇用南岭的那家公司,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是什么感觉。他们可以回答一个问题:“遇到进公司不为赚钱,只为满足自己兴趣的人是什么体验?”
随之而来的是,在发现猎豹成为快图新主人之后,海外用户铺天盖地的愤怒。
作为一款个人开发的产品,快图以纯粹,速度快,简洁和无广告作为其卖点,在被猎豹收购之后几个月,就掉下了图片类在各国商店排名第一的位置,已经有了泯然众人的趋势。
不过猎豹移动并没有轻易的将快图“流氓化”。收购后其主要增加了新增照片提示,以及加入了一个悬浮小球,可以实现自动备份到猎豹的云空间。猎豹版快图上架之后曾提出赠送1000G云空间的福利,因此在Google Play里,一度在用户评价当中全都是输入邀请码之类的评论。
看来猎豹在对待存量用户问题上十分谨慎,毕竟他们知道在国外,这家“为用户手机当中塞满不必要软件”的上市公司的名声可能不是特别好。
俞永福 ≈ UC + 天天动听 + 豌豆荚 + 阿里
将天天动听完全砍掉的事迹一定会成为阿里移动事业群发展历史上一道抹不掉的痕迹,而主导这一切的阿里音乐,直接隶属于由俞永福掌管的阿里大文娱体系。至于豌豆荚最终依然被收购,也是为了补充UC浏览器和阿里收购的PP助手的应用分发能力。
而这一切的主导方阿里移动,同样由俞永福掌管。
俞永福本人曾经也是一个叱咤江湖的独立软件的作者,在塞班和Java应用时代风行的UC浏览器,有效地降低了人们浏览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支出,省流量也成了浏览器的必备指标。当年UC被阿里收购的时候,阿里也是带着一种迷茫的想法,并不具体的知道未来的发展路径。
进入阿里之后的俞永福这个人,反而成为阿里收购的最有价值资产之一。
俞永福不仅继续保持着UC在第三方手机浏览器端的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成功的进入了印度、美国等难啃的海外市场,甚至带起了阿里旗下最重要客户端手淘和天猫的市场占有率,使得阿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握紧了所谓的“船票”。
拥有如此功绩,俞永福手中的权限越来越多,他掌管阿里旗下所有手机客户端产品,同时将UC改造成为一款内容分发平台,成立了涵盖优酷土豆、虾米音乐等资源,被称为阿里大文娱的机构。他甚至被一些评论称为最有可能的马云接班人之一。
作为曾经的独立开发者,俞永福不会不知道一个小团队的心血被完全抹去时的痛苦。但是他现在的眼光,能力和责任,则与当初带小团队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
世界线逐渐收束了,一切都彼此关联,互相交织,最终融为一体。市场整合兼并需要破坏一些曾经的美好记忆,而作为交换,曾经带来感动的独立开发者,也大多数可以功成身退,个人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和几年前比起来,小开发者也不是那么惧怕“被山寨”而死的阴影,也更愿意面对投资人“生/死/腾讯(或其他巨头)”的永恒诘问。
只要开发者都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我想故事应该还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吧。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