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社交网络上的个性签名,其实是一场你来我往的暗战啊

作者:李松蔚

男女之间打情骂俏,常有的对话:

「哎,你干嘛老盯着我看?」

「你要是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

两人相视一笑。

这个游戏代表了一套微妙的互动程式。如果说,「看你」意味着对你的关注与好感,这份好感能够被你接收到的一大前提,是你先要「看我」。

换句话说,你先要承认你用了对称的行为,向我表达同样的好感,要不然你就只能无视。无视并不会造成任何尴尬。真正尴尬的情况,就是我和你都知道,你已经接收到我的示好,而你无视它。——这套互动从根本上避免了这一点。

要是有第三方在场,暧昧的感觉就全没了:「哎,你干嘛老盯着她看?」

再仔细揣摩一下,只有两个人参与的时候,这种用眼神发起的沟通实际上是在表达:我在关注你——但你必须先承认你也在关注我。

信息传递是有条件的,你接收到我的好感的前提,是你在释放同样的好感。

普通的沟通方式,没有这种设定,它们只是主动的说与被动的听。我对一个人喊话,他听见了,但可以不理我。这意味着他在这次沟通中可以伤害我。假如他愿意,他随时可以把我孤零零地晾在一边。这个结果会让我很尴尬。它代表的互动是:我单方面向他献殷勤,而他不回应。——他当着我的面无视我。

无视不是最糟糕的,我们可以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更糟糕的是,一个人以公开的方式无视我。这对我是彻底的拒绝,我和他都心知肚明。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向一个人发起沟通,总有被拒绝的概率。在一段关系中,主动开口的那一方,往往就要承担一部分被拒绝的风险。

当然,大多数的时候,这种风险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我对我的朋友主动,只要他们能听见,我就不用担心他们把我晾着,因为我们的位置是平等的。假如他们装聋作哑,那一定是另有原因。所以对我来说,先开口后开口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然而有了互联网。

互联网把每个人的圈子都扩大了若干倍。在网上跟不熟悉的人交往,被拒绝的机会就很大了。你试过在 QQ 上跟女神搭讪有多么忐忑吗?

这时,个性签名就变成了一道沟通利器。

它的功能,像是一块自留地。在上面放一两句话,代表的是自己一时的心情。不是特意说给什么人听,也不会有人直接收到消息,功能上来说本来没有互动的初衷。大多数人设定之后,都是万年不变。但是,也有人会愿意把它改来改去。这个动作其实是在输出信息,并且是一种有条件的信息。

其特别之处,在于这些信息是写给有心人看的。

因为是写在个人名字之后,所以其他人看到它的前提,就是特意留心发布者的个人信息。如果更换得频繁一点,还需要每天若干次地刷新,才能把握住它的变化过程。

因此,假设一个人能从我的个性签名中收到消息,说明他对我投入了相当多的关注。这种方法,天然就会筛选出那些主动接近我的人。

要是没有人看见,我宁愿一个人这么玩下去。

反正一个人玩也不会丢脸。

这个逻辑,和「你只有先看我,才知道我在看你」的游戏一样,预先对信息的收发过程做了一个前置的设定。用抽象一点的说法,就是这个人在发出信息的同时,对接收者征收了一个预授权:「只有关心我的人,才能看到。」

你看,这个人的心里有多么孤独。

比方说,这个人难过的时候,悄悄更新一条个性签名:「生无可恋」。他心里想找个人聊聊。为什么选择这种迂回的方式,而不能直接了当一点呢?

也许,他可能想不到跟谁发这条消息。朋友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忙,谁愿意陪他聊这些心事?也许,发完消息之后他担心收不到回应。那就更糟糕了,那意味着:「我以为你是个愿意陪我聊一聊的人,似乎只是我一厢情愿。」

如果用个性签名,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理想的情况是,几个小时之内,一个朋友发来一条信息:「你刚才的签名是怎么回事?需要我陪你聊聊吗?」这样就太好了。这不只是在表达,朋友愿意跟我聊天;同时也是在表达,朋友刚刚主动刷新了我的个人信息。

前者是语言的表达;后者是行动的表达。

只有这样,这个发起沟通的人,才能确信自己配得上这个沟通一样。

即使是在亲密关系中,也会有需要这种表达的时候。两个人为什么一直冷战难以结束?因为谁都不愿意先开口。谁先开口,谁就是在认输。但是两个人都不想僵持下去了,累了。怎么办?一个人就在个性签名上随便抱怨点什么,等闲变却故人心,另一个人看见了,立刻问:「这话什么意思?」两个人接上头,僵局立刻打破了,最起码从冷战又变回了热战。

如果他不是写在个性签名上,而是直接用微信把这句话发过去,他就可能被对方视若无睹,或者冷淡地回答一声「呵呵」,让人想一头撞死。冷战中的双方,之所以在主动性上相持不下,恐怕就是因为谁也受不了那样的屈辱。固然,对方也许不至于这么绝情,但何苦要把生杀大权交到对方手上呢?

个性签名的好处就在这里:「我在自说自话,并不想让你听见。你听见了,说明是你主动凑上来的。」只有在这种约束下,他才敢于发起沟通。

多么狡猾的沟通,狡猾的背后,又多么胆怯啊。

我有一个来访者,跟女朋友吵架,分手。他描述他的情绪,总是说:「我就把个性签名换成了……」听到这种说法,我觉得有一点心酸。一个人越是频繁地靠个性签名与人交流,就说明他在一对一的沟通中越是怯懦。或者说,他越享受「自说自话」,就说明在内心深处,越难以承受被人无视的孤独。

但长此以往,孤独也许会越来越深。

他希望别人发现自己,所以他选择更深地隐藏自己。

我想象他整天对着手机,满腹心事,却无人可说,自己一个人把个性签名改来改去。他等待的人始终没有回应。或许是看到了却不做回应,或许是根本没有看到。他当然不必因冷落而陷入尴尬。——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尴尬呢?

没人搭理,他只能一个人玩下去。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把想说的话告诉她。他说不想,「人家也会觉得被打扰到」。我说,她觉不觉得是打扰,那是她的事,你要不要把话说出来是你的事。他摇摇头:「说不说的,有什么意义啊?」

后来,他渐渐不再提自己的个性签名了,他的心情一天天好起来。

「想通了,」他说,「难过下去也没有意义。」

他说「没有意义」的时候,对我有一点触动。我想,也许有很多人都像他一样,觉得自己的声音太微弱了吧。微不足道,也就没有让人非听不可的资格。

使用个性签名,算是对这个世界发出最低限度的一点呐喊。

明知这一声几乎听不见,但万一有人愿意听呢?

我想,一个人把签名改来改去的时候,看起来孤独,心里说不定也是幸福的。他在用那么迂回的方式发出声音,再孤独,再没人可以说话,多少抱着一点希望,他们心里也许还会觉得,世界那么大,总会有人看到我。——到后来,他或者找到了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或者,也就不想说了。两种情况下,个人签名都变成一用好几年。我们说这个人成熟了,但也许,只是把这点希望放掉了。

来源;读读日报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