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为什么微软逐步退出了曾经大力砸钱的手机市场?

作者:玄微子J

像索尼、 微软这种级别的公司,做出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的决定,都是多方考量的。如果简单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划分一下,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显然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这方面的分析讨论已经随处可见,相信题主发此问也正是想了解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里我就以一个前内部员工的视角说一下一些个人的简单观察。

就企业内部因素而言,会左右战略决策的不光是看研发能力、市场前景、有没有“做手机的基因”这些,公司自身权力结构和人势走向的影响,有时候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大。公司本身并不希望此类因素能主导决策,但公司越大这就越是难以避免,微软自从 Billg 退居幕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

如果有关心微软在手机市场的动向,肯定会发现 CEO 更替是个明显的分水岭:

SteveB 时期是大力投入手机的,全力推出 WinPhone、收购诺基亚,虽然具体策略上一直失误不断,但巨大的资源投入是毋庸置疑的;
Satya Nadella 上台后,就急转直下了,从对诺基亚的数轮裁员、直到最后彻底关门,整个路线其实也是很清晰的,就是不断降低 WinPhone 的重要性;

其实这背后还有两个决定性的角色:Billg 和 Steven Elop。

Elop 大家肯定现在都知道,基本已经被描绘成现代的特洛伊木马了。其实他在去诺基亚做 CEO 之前,微软内部就已经在考虑新 CEO 人选,当时有五个候选人,包括当时的 COO Kevin Turner,Skype 的头儿 Tony Bates,以及 Satya Nadella,而 Elop 作为当时 Office 的头儿,是呼声最高的之一。

当时的 WinPhone 孱弱不堪,手机上的疲弱 SteveB 自己也知道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求他下台的重要理由之一,但他本人还是想继续在 CEO 位子上干下去的(从他最终退休后的表现也就可以看出),毫无疑问如果手机这块儿能起死回生,会极大的拯救他的微软 CEO 生涯。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WinPhone 缺乏有力的生态、硬件上缺乏亮点都是硬伤,如果能将诺基亚拉进来无疑是最好的互补(这招有利有弊,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于是就有了 Elop 跳槽成为诺基亚 CEO、之后两者合并、不断推出 Lumia 旗舰机,要知道在 Elop 过去之前,诺基亚跟微软 WM 一直都是对手死敌;而他过去了之后,两条大船就开始调转方向不断靠拢了。如果后来 Lumia 能做起来变成手机市场第三极,你觉得下一任的 CEO 会是谁?

而这肯定是其他候选人不愿意看到的。而 Billg 虽然一直支持 SteveB,但是在收购诺基亚这事儿上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确实是有利有弊的一招。而 Cloud 出身的 Satya,显然相对于端,会更倾向于云。所以在 Satya 上台后,就一改 SteveB 时代 Billg 再也不参与 MS 事务的前朝惯例,而是一上任就请 Billg 做顾问;而刚合并进来的诺基亚也立刻被裁员一半,缩减产品线,直至最后 Elop 走人,部门关门。另顺便提一下,另一位强力候选人 Kevin Turner 最近也走人了。

最后也提一下,这里并不是说 Satya 就是喜欢玩弄权术的大宦官,还是那句话,大公司的战略走向受太多因素影响,我个人也认为应该要大力发展云,相比于端,云的重要性应该更高一些。而 Satya 本就是做 Azure 出身的,带有工程背景上任后做的决策也更有技术前瞻性,比纯商业没有技术远见的 CEO 要好多了。通过收购诺基亚的方式想把手机做起来也没那么容易,伤害了生态不说,本就是有利有弊。

但我想指出的一点是,2005 年 Ray Ozzie 给微软设计 Azure 的时候就提出了“Cloud+Device”两手抓的战略,到现在看都不过时,Satya 自己也说“Cloud first, mobile first”,但事实上呢?mobile 基本已经没了呀!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的,收购了诺基亚也许不是完美的一招,但既然已经花了大价钱买来了,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而不必像现在这样赶尽杀绝。个人觉得如果纯粹从技术战略或者业务方向上来决策的话,应该不至于走到现在这么极端的局面,而现在不得不让人觉得其中有权力斗争的因素存在。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微软这个公司一直就存在这样的情况,我相信其他任何大公司都有。只不过微软这儿比较激烈而已,很多新生的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相反大多在这种权利交替中成了牺牲品,哪怕这个业务是有可能长起来的,但一旦掺和了人事因素,即便能长起来也要把你按死,因为你的业务起来的,死的就是我了。所以过去十多年大家一直觉得微软没有创新,举步维艰,大公司病,除了 CEO 缺乏技术远见外,这种组织结构上长满的毒瘤才是根本原因。

来源:知乎日报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