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票房」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档入了 33.8 亿,这值得庆祝吗?

「票房」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档入了 33.8 亿,这值得庆祝吗?

7.95 亿元,这是国家电影资金办的官方网站最终确认下来的大年初一票房。这个数字打破了 2016 年大年初一创下的 6.26 亿元中国单日票房的纪录,增长幅度超过四分之一。

这与此前市场对于春节档的预期大致相符。此前,就有影院经理向《好奇心日报》表示,春节是全年中非常特别的一个档期,“一家子人看电影,放什么就看什么”。

不过,票房飞涨的势头并没有延续下去。接下来的每一天,单日票房都较前一日有明显的下滑。到了大年初五,单日票房下滑到了 4.75 亿元,仅比 2016 年的大年初五高出了 3000 万元左右,同比涨幅回落到了 7.5% 左右。

考虑到 2016 年有 7 个月的单月票房与 2015 年同期相比下滑,春节档能够维持这样一个涨幅似乎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不过 7.95 亿元这个数字可能会掩盖一些问题,我们分析如下。



今年票房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7.95 亿元与 6.26 亿元相比,毫无疑问票房涨了。

但我们建议你同时注意一件事。从 1 月底开始,国家电影资金办调整了票房的计算方法,而春节档也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因此直接对比 7.95 亿元和 6.26 亿元这两个数字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新的票房计算方法与原先基本保持一致,仅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们将网络购票所需支付的服务费计入票房当中。

服务费指的是用户在猫眼、格瓦拉、淘票票这样的售票软件上购票时,需要向售票软件支付的额外费用,一般在 2 元到 5 元之间。在电影票上,电影票价和服务费会分开打印,原本的票房计算方法仅计算电影票的价格,而现在电影票价和服务费一同计入票房当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原本 2016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 457.12 亿元,而根据电影资金办的数据当年观众购票所花的服务费为 35.71 亿元。这样一来,按照新的票房计算方法,2016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将变成 492.8 亿元。

图片来自影视数据公司艺恩,也是这家公司提出了这一新计算方法

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新的计算方法?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伴随线上出票量比例的稳定,以观看电影实际支出为统计口径的票房收入却未计算被普遍收取的服务费”、以及“观众观看电影实际支出更能反映中国电影消费市场特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票房应该等于观众实际支付的价格。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观众为电影票付多少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在大年初二去看了韩寒的《乘风破浪》,两张电影票票面价格加上服务费是 120 元,按照新的票房计算方法应该以 120 元计入。但实际上我在猫眼上付的钱仅为 91.8 元,相差接近 30 元。

这是因为这相差的 30 元钱由售票软件,也就是这个例子中的猫眼来支付的。这也就是俗称的票补,售票软件为观众提供补贴,降低观众所需支付的电影票钱,从而吸引观众在自己这里消费。

上图为我在猫眼上的购买记录,下图为打印出来的电影票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票房计算方法,即电影票面价格加上服务费的算法,并不能反映观众的真实消费支出。

事实上,电影票房的计算本没有一个定则。韩国就以观影人次来评判一部电影是否受欢迎。“观众实际支出”作为计算票房的方法也有合理之处,只不过简单粗暴地认为电影票面价格加上服务费就是观众实际支出显然有失偏颇。

要将 2017 年春节档的票房和 2016 年做一个比较的话,需要首先扣除其中包括的服务费的部分。(注:从这里开始,文中引用的相关票房数据均为扣除服务费以后的数据。)

大年初一, 7.55 亿元的单日票房依然比 2016 年同期的 6.26 亿元高上许多,但并不是每一天都是如此。大年初三,2017 年的票房为 5.07 亿元仅比 2016 年的 4.95 亿元高出不到 1300 万元。而大年初四,2017 年的票房 4.66 亿元仅比 2016 年 4.62 亿元高 400 万元。

由于大年初一的优势特别明显,所以 2017 年春节档的总票房还是要比 2016 年高上一些。但总体上来看的话,过去五年里春节档一直都在快速增长的势头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

今年有史上最多的电影银幕

为了能够在春节档大赚一笔,各家影院显然都有点拼了。

去年春节档,按照总银幕数 33722 块来计算,平均每一块银幕一天会排映 6.43 场电影。而到了今年春节档,按照总银幕 40917 块来计算,每一块银幕排映的场次达到了 7.54 场,按照两个小时一场来计算的话,相当于从早上十点一直放映到第二天凌晨两点。

然而,影院的整体收益可能还不及去年春节档。除了大年初一,影院的单银幕票房 1.94 万元超过了去年以外,大年初二和大年初三的单银幕票房分别都有 1000 元左右的下滑。这意味着尽管每一块银幕都多放映了一场电影,但他们还是没能赚到更多的钱。

原因在《好奇心日报》此前的报道中也已经提过很多次了。由于过去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直都在快速发展,所以各地也都开始了跑马圈地般的影院建设。2016 年中国电影整体增速放缓,但由于工程规划与周期等问题,影院建设并未降速。今年平均仍旧保持了每天新增 26 块银幕的高速,比 2015 年每天新增 22 块银幕的速度更快。

除此以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则是上文已经有所提及的票补。在我为《乘风破浪》支付 91.8 元的时候,有额外的 30 元由猫眼或者《乘风破浪》的片方为我支付,折扣力度接近七五折。这样的折扣力度也远远不是全部。

关于 2017 年春节档的票补,有业内人士认为,春节档首日光是票补便能贡献近 3 亿元票房产出,占到了当天总票房的近 40%。

另一个常被引用的数据来自于华谊兄弟的创始人王中磊。按照他的说法,所有线上的发行商,可能会把 2017 年预算的三分之一都用在春节档市场补贴上。业内普遍预期 2017 年票补总额可能会达到 40 亿元,这意味着有 13 亿左右花在了春节档这七天。

电影并非刚性需求,因此价格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人们选择去看电影的决定。当有 13 亿票补涌入春节档的时候,可想而知会刺激出多么庞大的一个观影群体。8.8 元、12.9 元、17.9 元一张电影票,这背后的潜台词几乎就等于“不看白不看”。

“赔本赚吆喝”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当春节档结束以后,这些电影院注定将再度回归冷清。被票补刺激出来的春节档看似红火,但难以维持。

这些电影能够赚到钱吗?

《西游伏妖篇》原本是最被看好的一部电影,《西游记》的底子、周星驰的号召力,一切看上去都在复制去年《美人鱼》成功的套路。但是相比起《美人鱼》在春节就拿下 20 亿票房的成绩,《西游伏妖篇》不到 12 亿的成绩要差得很远。

出现这一情况原因在于去年《美人鱼》的对手,分别是《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以及《澳门风云 3》。在两部彻头彻尾的烂片中,《美人鱼》脱颖而出毫不意外。

今年的战况就要激烈得多。《熊出没》大电影来到第四部,电影本身延续了《熊出没》以往的风格并无太多亮点,但胜在他们抓住了放寒假的孩子们的市场。最终在这个春节档获得了接近 3 亿元的票房。

韩寒的《乘风破浪》虽然在前期宣传时遭遇了“直男癌”的质疑,但因为电影本身完成度较高,而且被质疑为直男癌的歌曲在电影中也未占大量篇幅,所以成功通过口碑获得了更多的排片,从大年初一的 12.6% 提升到大年初六的 17%,单日票房也超越了《大闹天竺》。

《大闹天竺》原本被认为是特别迎合三四线城市审美的影片,王宝强本人也深受草根观众的喜爱,但这一切却并没有体现在票房上。这部电影的排片从初一的 25.8% 下滑到初六的 15.5%,单日票房排在所有电影的倒数第二位。

拖累《大闹天竺》表现的还是口碑,支离破碎的剧情、设置尴尬的笑点、还有大红大绿的美术设计最终还是没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不仅豆瓣评分只有 3.9,在猫眼等 APP 上的评分也在所有春节档影片中垫底。不过,《大闹天竺》成本为 1.2 亿元,目前接近 6 亿的票房已经足够回本了。

到了春节的尾声,《功夫瑜伽》的单日票房也开始超过《西游伏妖篇》。这里起作用的同样被认为是口碑。徐克加周星驰的组合在前期给了人太多的期待,但最终成品让一部分人很难满意。这两部号称投资都在 4 亿元左右的影片来说,最终收回成本大概都不算太难。

“赛车可能只有一个获胜的冠军,但是电影好像大家可以一起获胜。”这是韩寒在被问到电影杀青一个月就上映时说的话。

现在看来这话没错,大家都赢了。只不过,赢的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这个特殊的春节档期。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500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