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大战像什么?像极了三年前的打车软件大战。
在滴滴灭掉六国,建立霸业之前,打车软件市场热闹极了,隔几天就冒出一个新的打车软件,和如今隔几天出来一个新颜色的共享单车几乎一模一样。更相像的故事,发生在巨头进入之后。
2013年,阿里巴巴投资了杭州的快的打车,腾讯找到滴滴欲投资。滴滴创始人程维及其天使投资人王刚却很犹豫,出身阿里的他们情感上难以接受投入阿里敌人的怀抱,理智上也实在不想过早选边站队。不过滴滴的A轮投资人朱啸虎却力主让腾讯入伙,最终程维听从了朱啸虎的意见,接受了腾讯的投资。这个艰难的决定彻底改变了滴滴的命运。
打车软件市场很快就演变成滴滴与快的之争,这场大战的高潮部分,应该是2014年初的补贴大战,短短两三个月,来自腾讯和阿里的上亿的资金,经滴滴和快的之手,补贴给了打车用户和出租车司机。打车软件大战,至此神奇地演变成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手机支付大战,而战争原本的主角滴滴和快的,身份却变成了替真正的主角去打仗的代理人。
这正是投资人最希望看到的,把区域冲突升级为巨头间的代理人战争,投资人的钱就基本上安全了。2015年情人节,这场战争以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的方式结束,相爱相杀的一对冤家终于成了一家人,而市场上的其他打车软件,几乎尽数沦为炮灰。
朱啸虎曾说,投资打车软件是看中了高频刚需和病毒传播这两个特性,我估计投资ofo大约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去年9月份,已成为新巨头的滴滴战略投资ofo,作为ofo的A轮投资人,朱啸虎扬言,90天内结束共享单车战争。话音未落,摩拜单车宣布获得腾讯的投资。此后双方不断扩充武器库,交替宣布越来越大笔的新融资。
随着朱啸虎的预言落空,共享单车竟然鬼使神差般地进入了两强相争阶段,一如3年前的打车软件市场。不过这一次,腾讯站在朱啸虎的敌人一边。
先放一放这里的恩怨情仇,我们来看看作为一个生意的共享单车。
按朱啸虎的核算,ofo的几百块钱成本的单车大约3个月即可回本,超过3个月就是净赚。但显然,平均5毛钱骑一次的单车租赁生意,即使能赚钱,也只是个微利的生意,未必撑得起一家独角兽公司。摩拜单车每辆车的成本远高于ofo,所以这家公司基本没有考虑赚单车租赁的钱,但究竟能怎样赚钱,似乎也还没有头绪。
当初,滴滴出行还叫“嘀嘀打车”,那时候它只是一款用手机约叫出租车的应用,连支付功能都没有,没人知道将来它怎么赚钱。今天,滴滴至少有了一张能够自圆其说的商业蓝图,在可预期的未来,滴滴的智能出行平台将完全接管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这当然是个巨大的生意。这个远期生意,成为滴滴眼下高估值的最大支点。
从嘀嘀打车到滴滴出行,这种疆域的扩张起码是自然顺畅的,但共享单车显然无法扩张为出行概念,这可能是两个故事最不同的地方。如果未来仍然找不到合理的支点,共享单车的高估值必定会坍塌。这事对未来的经营者是个挺大的考验,不过现在还没事。
对ofo的投资人来说,他们至少有两条可以确保赚钱的退路可供选择,其一,把ofo卖给战略投资人滴滴,这样就完全不需要构想单车本身的商业模式;其二,跟摩拜单车合并,就像当年滴滴和快的合并那样,以ofo的低成本市场占有率,与摩拜单车的高成本市场占有率去核算各自估值,ofo铁定是赚的。
摩拜单车就要麻烦一些,选项不多。其创始人胡玮炜曾说,如果摩拜单车失败了就当做公益。这话给她招来不少非议,最集中的一条是,创业者有什么资格拿投资人的钱去做公益?是啊,有道理,可是质疑者又有什么资格替摩拜单车的投资人发难呢?我倒觉得以必死之心去拼,反倒有可能找到生路呢。没准儿摩拜单车的投资者也是这么想的。
共享单车其实就是规模化的单车租赁生意,不管谁把这件事做成了,在我看来都是好事,甚至就算没做成,也是好事,至少它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骑车。有很多自行车在跑的城市,是更加可爱的城市。
来源:keso怎么看 微信号:keso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