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答主都分享了感受“贫富差距”的瞬间,还有这些感受给自己带来的“自卑与无奈”。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对“贫”与“富”的具体定义或许都不同,但感受到“贫富差距”后的心理反应却非常相似。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心理过程?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
做出解释之前,我们先引入这样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为,比起实际上的匮乏,我们和某个参照物对比时,感受到的自己的匮乏,会更强烈地引起我们的消极情绪。这种感受被称为“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
什么是相对剥夺感?
Walter Runciman 在 1966 年指出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有四个前提条件,它们分别是:
1.张三没有某样东西
2.张三知道自己周围其他人拥有这样东西
3.张三想要这样东西
4.张三相信拥有这样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可实现的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分享,“我很多同学都已经(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房”(知道自己周围其他人拥有这样东西);“那么,我也想要买套房/我也应该有套房”(想要这样东西,并认为这样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可实现的)。
然而,面对愈发疯长的高房价的现实,ta 们发现情况并非如自己想象的“买房对自己来说是易实现的”,在那一刻,他们“觉得被剥夺了自己应该享有的东西”(Iain Walker&Heather J. Smith,2001)。
那么,活在这种“相对剥夺感”中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呢?
卡尔马克思曾经描述道,“在我们跟别人(甚至自己的某个阶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当人们发现自己没有拥有那些他们认为本该拥有的东西时,这个时候他们会充满愤怒与忿恨。”
研究显示,相对剥夺感可能会在以下几方面产生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相对剥夺感”所带来的愤怒感可能会让人做出极端举动,比如参与暴乱(Caplan&Paige,1968)等集体行为;或是对移民政策产生不满情绪,对其他种族或阶层的人们产生个人偏见等等。
而在个人心理层面上,相对剥夺感还会导致个人的心理压力,抑郁情绪,以及低自我评价等等,比如,被相对剥夺感影响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为他人拥有房子而自己无法拥有而感到无力甚至绝望,这种无力感可能在负面情绪中被不断放大,导致个人无法正常面对社会生活、逃避工作等等。
如今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越来越强的相对剥夺感。在过去 15 年里,几乎所有收入的增长,都聚集在最富裕阶层里。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 Robert H. Frank 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胜出者获得一切”的社会,只有极少数金字塔尖端的人正在过得越来越好,大部分其他人都只是在勉励维持——而这本身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和极富裕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说,除了极富裕阶层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在不断变得更穷(COHEN,2015)。
在下层阶级集聚的地方,例如中国农村,人们的眼界有限,不能体会到自己与富人阶层的差距有多大。而处于城市的中产阶层则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到富人的生活——甚至连空气都是不公平的——他们感受到的相对剥夺感更强烈。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