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小明
三个月前,有个朋友和我说,他恋爱了。
对于这件事,我第一反应是感到惊讶。哥们儿是那种典型的工科技术宅,还有点工作狂,也不是很会讨女孩子开心。
所以哥们儿毕业很多年,也没处过几个对象,而且每次都很短就分了手。
哥们儿说,这次找了个小十岁的学妹,长得水灵水灵的,还没毕业,特满意。从他描述女生的表情当中,我就能看出,沉寂了多年的荷尔蒙,似乎又开始泛滥了。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很多人上了年纪,就变得心如止水,要再心动就很难了。哥们儿却说,前一天晚上还因为妹纸给他买了件白衬衫,感动得在被窝偷偷掉眼泪。
“她什么都好,但就是有一点,我觉得她不是很上进,我希望带着她一起进步” 哥们儿这样和我说到。
我问,姑娘怎么不上进了。
“好像每天除了吃吃喝喝,也没干点别的有意义的事儿。我上大学那阵,还知道接点兼职赚点外快呢。”
我接着问,那你觉得她应该干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比如说,可以去多找找实习呀,学金融的话,考个CPA呀,总比天天刷剧逛街,出去玩要好吧!我想让她变得更好!”
我没有继续再问下去,因为这样的情况,我见过太多了。然后我回了一句:
“你想多了。”
恋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想法,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对方。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之上的:
我觉得你这样做更好,所以你也应该这样认为,不然你就不够爱我。
不否认有很多恋人之间相互督促,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两个人都变得更好。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情况,却是因为一个人执意要去改变另一个人,最后分手告终。
人人常常说,找对象要找三观一致的。三观一致的意思,就是最大程度避免在一起后,一方希望改变另一方的可能。
每个人从子宫来到这个世界,在恋爱的年纪遇到另一个人时,都已经走了无数个十万八千里路。你怎么能因为几个晚上的温情,就要求对方按照你的想法去行事呢?
那些无数个十万八千里路,又不会凭空消失。
你能做的,只有两件事:选择和陪伴。
去选择那些能够理解你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的人,选择那些你也能理解对方风尘仆仆赶路不易的人。不管对方走过的是平坦大道,还是崎岖小路,你们都能彼此接纳。
选择之后,剩下来的事,就只是陪伴了。
是一起经历生活的平凡,吃吃喝喝,逛街看电影,满世界地游玩;还是一起开创惊心动魄的事业,披荆斩棘,挑战自我,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人都在做选择这一步偷了懒。
你分明就不能理解对方的一路走来,你也无法接受他就是他的那个样子,却急匆匆地把两个人捆绑在一起。
然后,你发现对方不是你想要的那个样子,你就试图去改变他。一旦这种改变失败,你就觉得他不爱你,你很失望,然后感情也就到了头。
爱一个人,难道不应该是,连同ta的一千八百种毛病,一起爱吗?
你爱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不是偶像剧里的主角。这一千八百种毛病,就是活生生的真正含义。
总想着要改变对方的人,其实根本就不爱对方,他们爱的,是他们自己。
另外一个朋友,在美国很好的大学念本科,我们把她叫做乐乐好了。
乐乐是那种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姑娘,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初中毕业,就被家人送到了美国。后来在美国上完高中,也顺利地申请到了美国常春藤的大学。
和很多同学不一样的是,乐乐自上大学,就觉得早早地开始找实习,做社团,做比赛,这样为了一份简历而活的大学生活特别没劲。
所以她一个社团也没有加,直到大三结束,一份实习也没做。整个大学,乐乐都在环游世界。
她的朋友圈,全是各个国家旅游时拍的照片。她也很自豪地经常晒出去不同地方的签证,然后配上一句,环游世界的计划又往前走了1%。
其实不止乐乐,很多大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他们觉得呆板地念书,准备简历,求职,进入社会工作,这样的生活实在太无趣了。他们刻意把自己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以此来宣示自己独特而张扬的青春。
可是,不管你的青春多么张扬,也不管你游玩过多少国家,最终你还是要回归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环游世界之后呢,你要干什么?你还是要工作的呀!
我很早就提醒乐乐,我说,你不能只想着玩儿,你得提前为找工作做一些准备。积累一些实习经历,尝试去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一下行业和公司的情况。
任着自己的性子,想笑就笑,想吃就吃,想去旅游就去旅游,不想学习就不想学习,不想工作就不想工作,这样的生活其实一点都不酷。
真正酷的,是明明不喜欢,却为了目标一直隐忍和坚持。真正酷的,是明明很辛苦,却为了成长一直推着自己往前走。
放纵自己从来都不是什么酷的事情,克制才是。
我苦口婆心地和乐乐说这些话,我希望以过来人的经验,让她有所改变,让她面对未来毕业后的生活,能更从容。
但终究,我并没有改变她。她还是在环游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直到大学毕业,也不能写出一份完整的简历来。
后来毕业找工作,因为没有实习经历,她求职屡屡受挫。尽管家里可以给她安排工作,但也因为她对各个行业全然没有了解,不知道怎么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显得有些焦虑和不知所措。
乐乐后来说她后悔了,她应该早早听我的。但这种后悔,并不能改变我没能改变她之前想法和行为的事实。
生活当中,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
人们总认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甚至改变别人。
无论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工科朋友,还是我自己想去改变乐乐,也无论是无数名人的励志演讲,还是创业成功案例,这些都远远高估了可以改变别人的可能。
我那位朋友没能改变她的女友,我也没能改变乐乐。名人的励志演讲最多也只是三分钟的热血,而创业成功的案例,更无法改变一个创业者成功或失败的宿命。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从一张白纸开始,然后无数的经历和故事,在这张纸上开始作画。
有的人是一幅水墨,而有的人,却是一幅油画。欣赏水墨的人,未必能懂得油画的美,反过来也是一样。
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想要去改变别人,皆是因为,我们犯了一个假定错误:
我们都假定对方能真正听懂我们讲出的那些道理,但大多时候,没有人能真正懂,除了你自己。
世界的讽刺性就在于,无数人都在寻求着怎么样可以过得更好的道理,但这些道理,没有真正的经历和故事去支撑,终将只是水面上的浮萍,风一吹,就散了。
你真正能讲出的道理,一定都来自于你走过的路,也来自于你迈过的坎;来自于你的成功,也来自于你的失败;来自于你的爱,也来自于你的恨。
没有经历过你所经历的那些爱恨情仇,成功失败,没有和你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没有和你一起升至天堂,坠入深渊,人们怎么能真正懂你的道理呢?
不真正懂那些道理,又怎么会采取行动呢?不采取行动,又怎么能改变呢?
别人不懂你的好心,你也不懂别人的不易。
生活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误解和解释当中,在不断的挫折和失败当中,在不断的经历和故事当中,我们才能终将弄懂那些别人口中的道理。
所以,不要总想着,我可以改变别人,我可以让他变得更好。
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和生活交手这么多年,难道你还没不明白吗?
来源:微信号 smallin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