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据说去年,中国人多看了超过 9000 万本纸质书?

据说去年,中国人多看了超过 9000 万本纸质书?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 4 月 23 日)之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都会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今年也不例外。

根据 18 日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2016 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7.86 本,比去年多了 0.02 本。具体而言,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 4.65 本,比去年多 0.07 本,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 3.21 本,比去年少 0.05 本。

换句话说,中国人去年多看了超过 2500 万本书,其中纸质书多看了超过 9000 万本,但电子书则少看了 6400 多万本。

虽然任何单位乘以中国的人口数量都是一个可观的数据,但我们还是要说,正因如此,这个可观数据的增量,就显得更可观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也顺便说了一下这个调查的工作方法和样本量。本次抽样调查样本城市为 52 个,覆盖了 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效样本量为 22415 个,通过处理,可推及中国 12.94 亿人的阅读情况”,报告说。

在以往的报道里,好奇心曾经提及过目前图书市场的一些特点。比如焦虑感和学习欲望是中国人阅读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中典型代表就是经管书的畅销,比如《从0到1》《创业维艰》等。

同时,除了这种学习型阅读,另一原因则可能是作为娱乐需求阅读的增加。中国人有着更多对于阅读书籍的娱乐需求,这类阅读要么是像鸡汤类的治愈类阅读,能减缓社会差距和发展带来的焦虑感;要么则是类型小说类的消遣式阅读,可以获得阅读的快感。

根据图书咨询公司开卷公布的 2016 年年度畅销排行榜,所谓治愈类书籍就占据了很多排名,其中包括《解忧杂货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向着光亮那方》《好吗好的》等等。整个 2016 年,刘同、张嘉佳、大冰、卢思浩、张皓宸、苑子文、苑子豪等这些写治愈故事作者的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销量。另一大类上榜的则是《白夜行》、《三体》等类型文学。

另外,如果上述调查准确,中国电子书市场的确和美国、英国等市场殊途同归。

据《卫报》报道,去年英国实体书销量上涨 4%,而电子书销量下降 4%。另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6 年美国人读书习惯调查报告称,在美国,至少读过一本纸质书的人比看过电子书的人数多出一倍以上,分别为 65% 和 28%,纸质书依然是美国的消费主流。

欧美把这一变化归咎于电子书的价格优势减少,出版商进行了价格和版权控制等。更何况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依然无可取代。

不过在中国,手机阅读是个显而易见的趋势。

去年中国成年人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 66.1%,日均手机接触时长达 74.4 分钟,比去年多了 12.19 分钟。而且,这两项指标都保持了持续高增长,中国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在这些手机阅读人群中,城镇成年居民(75.7%)、男性成年居民(68.3%)的手机阅读接触率分别高于对应群体(农村成年居民为 55.6%,女性成年居民为 63.7%)。成年人中,年龄越小的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越高。

在这些手机接触者中,用手机阅读的时长平均为 47.13 分钟。微信则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阅读工具, 62.4%的成年国民都进行过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 26 分钟。同时,接近四成(39.9%)的成年手机阅读接触者都会使用手机看小说。小说类型中,最受欢迎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其次为“文学经典”和“历史军事”。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手机阅读接触是广义上的阅读,它包括像微信、微博、浏览手机网页、看手机小说和查看邮件等活动。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更多人采用了手机阅读,但同时电子书阅读又在下降——最为简单的原因可能就是你更多用手机的时间是在进行微信微博这类的“阅读”。

不过,调查还说,中国人对自己的阅读情况并不满意。只有 1.7%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超四成的成年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或许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付费阅读和有声阅读——受众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压力,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总之目的不一而足。尤其是付费阅读的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图书。

噢,还有一点值得说明, 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据说为 8.34 本(而且还不包括教材教辅。尽管也有电子书,但还是以纸质书为准),他们一如既往拉高了国人的阅读数量平均值。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677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