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lfilm
一、大家都收束了手腳。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时,享有一个 15 年的保护期,按规定,对国产电影的保护,该是在 2015 年就得结束了。还好 2012 年时,(未雨绸缪地)中美追加了新谈判,加签一份「中美双方就解决 WTO 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怕外国进口电影,再进口,都伤不了本国电影观众的基本盘,唯一一个可怕的怪兽,就是好莱坞,谁都怕好莱坞,谁也不敌好莱坞。
有了 2012 年的备忘录(有效期 5 年),国内电影行业算是多续了口气,保护政策多延了 3 年。这也是近几年来,一堆热钱涌进电影行业来的主要原因,餐厅要改装修了,大家都有最后一道盛宴「再不吃來不及了」的急迫感。
现在大家知道影视行业的大问题了吧?
2015 年, WTO 15 年保护期到了。
2017 年的 2 月 17 日,中美备忘录,也到了。
今年的电影不振,事实上原因可以推到 2016、2015 年去。要知道,一部电影你再急再赶,拼命整,也得要一年半到两年的工期,包括写本、筹备、拍摄、后制。所以,圈子里大概是一年半前,电影项目找资金就开始紧张了,一堆看来很棒的企划案,早两年大家抢著要的,这一年多来都推不动了。
所有的人都把步子收小了,保守了。
因为情况不明(事实上,到我这个答案 2017 年 6 月,都三个多月过去了,也没有下文),再利害的电影厂商也得收缩阵线,就怕自己成了出头鸟,成了被大举入侵的好莱坞用枪打的那一只。
2017 年没有好的国片,其实,背后有「政策不明」的因素在。
二、是不是「观众『看了太多烂国片』」的效应发生了?
这答案页面有一堆答案,不约而同地在批评近年国片的俗滥化。我不知道是不是「市场不振」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不是专门研究票房、调查观众反应的专业人员。不过,讲真,观众的反感一定是有的(我身边的圈内圈外人,无不怨声载道)。
至少眼下的观众,不像「小时代」那时候,那么好忽悠了。
台湾电影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只是台湾影视同业,走向的是另个「高大尚」的极端。当所有的台湾电影工作人员都不鸟观众,自己想咋拍就咋拍,长镜头 + 没有剧情,各种深挖电影叙事可能性的「艰难文本」,倒尽了上电影院,只是想单纯图开心的观众们。曾经有那么一批台湾的电影工作者毫不在乎,反正有政府给辅导金,有外国影展给奖,总是能赚钱。
最多不到一个世代,台湾观众就把台湾电影给一脚踢到垃圾堆里去了。
什么叫「世代」?
华德迪士尼(迪士尼的创始人)拍了一辈子电影,他一直认为电影有一个神秘的数字:「 7 年」,每 7 年是一个世代,每 7 年过去,电影观众就会换掉全新的一群人。他认为,动画片红火了,要作续集,一定得赶 7 年内,不然观众就换了……,相反的,动画若要重新上映,就得等 7 年后,换一波新观众。(不信的话,去看迪士尼的年表,「7 年」这个奇幻的数字一直在出现。)
用迪士尼的理论,你让一个世代的人满意了,你可以吃 7 年。
你让一个世代的人火大了,你想翻身,也得等 7 年后,等下一波观众出现。
只因,惹火了这一波观众,他们不会原谅你,你得等 7 年,有新的接盘侠出来。
ok,回来说「小时代」,「小时代」是 2013 年的巨作。换言之,这 4 年来,所有个小时代跟风学习的东风效颦之作,都在加剧加深这个力量。往好的说,若「小时代」像「霸王别姬」、像「老井」「红高梁」,像「甲方乙方」,像「卧虎藏龙」,大家是真爱「小时代」,那么「小时代」的观众,会火热地支持你,至少 7 年,而「小时代」的成功公式,可以保证大家至少赚 7 年的钱。
往相反的说,倘若大家都恨「小时代」这一类产品,那么就会累积爆弹,一旦爆了,大家就等著被观众抛弃。想再把观众拉回来,得再等 7 年。
我们的观众,到底是拥抱著?还是抛弃了「小时代」?
「小时代」带来的「 鲜肉 + IP 模式」还能走多久?
像「小时代」一样的「粉丝电影」还有多少成功作品可以被推出?
我不知道,我也不敢说,只能拭目以待,市场,总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拨乱反正。
这第三点,是影视行业的自作虐。
这两年,圈子内真的行事太过出格了,把票房数字污染到叫人不忍直视的地步。弄个电视剧,制作单位用来「买收视率」的钱数,是以动不动 3000 万人民币这样的金额在大出血(早上几年,三千万可以拍两部连续剧),同样,弄部电影,伪造电影票房,是以几百场的数量在拼命灌水,一灌灌出上亿人民币的「空气」票房出来。
2017 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防制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加上,政策上也是有意识地控制热钱涌入影视行业的速度……。所以,电影票房回归正常数字也是必然。
在这个风口上,我不相信有谁敢顶风作案?就是要造假,手里的钱也不够烧了。
不说别的,2016 年的全国票房有 457 亿,一般圈内人认为灌水的比例不会少於两到三成,以稍保守的两成计算,大概 90 亿票房都是假的(这数字不敢深究,因为谁也不知道,都是推算)。若挤掉这 90 亿,2017 年的电影观众就是不流失,那真实的票房数字,又会跌成多少呢?
再过半年,到了年底,我们就该知道了。
四、说结论吧。
再强调一次,我不是票房的研究人员,对於观众的调研也是一片空白。
为什么要说了上面一通?只在提醒大家,电影市场不是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
我眼中的 2017 年,是个可怕的一年,它将会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非常重要的大关口。
2017 年,三个大问题,如排山倒海而来:
1)、「外片开放」保护令到期,下一步该如何?
2)、「ip + 鲜肉」的「粉丝电影」模式是否可持续?
3)、「票房造假」现象,能否被制止?
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圈内无数工作人员,当然,也会影响全国观众。
国片,确实到了非直视自己困境不可的时候了。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