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六琳
当朋友问我“淘宝造物节的门票你要不要?”的时候,我脑袋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造物节是个什么东西?又是让人剁手的营销活动吗?
但本着不要白不要的优秀品质,我收下了门票,并且还请假去好好地逛了逛。
来到现场,依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山人海,G20的场馆在造物节的衬托下似乎显得有点儿过于朴素。
无人零售店
随着人流通过安检,上到三楼活动大厅,老远就瞧见了蛟龙般的人形长队,走近细看才知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无人零售店”。
说起来甚是可怜,小身板的我挤不过人群也排不起两小时的队,只能巴巴地在玻璃窗外往里探了探。
闸机扫码进入,然后拿东西刷脸结账直接走人,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大部分确实如此,高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语音交互技术确实牛逼,但偶尔还是会出现扫码失败,付款失败等突发状况。
而说起「无人」,我觉得这个噱头有点儿大。不然你告诉我店里那些穿着橙色工作服的是什么生物?商品被顾客弄乱需要人工整理,缺货需要人工补货,甚至连餐饮区的点单都需要人工下单。
马云的无人零售店或许真的能节省人工成本,但这种模式能适用于每天人流量高的大型超市吗?能解决顾客购买时对商品的疑惑问题吗?背后的运营成本和技术成本又如何计算呢?还有备受争议的国民素质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呢?
要说无人超市便利的话,那作为懒人族的一员,还是更倾向于天什么猫超市的。
所以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零售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奇市江湖
主会场被分为了东市、西市、南街、北街、瓦舍、地下城六个区域,听名字就很复古了,场内的设计布置更是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民族气息。而在这集市上的108家店铺,更是淘宝精心筛选的原创店铺。据说每一家店铺、每一件商品都有故事可讲,充分展现了淘宝想要走内容至上的发展路线。
今年的造物节把「创造力」作为主心骨,针对90后、95后、甚至00后的兴趣展开了全方位攻击。打破次元壁,分析多元化细分需求,展现个性,赚足了眼球和IP。
集市不卖货,卖得是一种情怀。情怀,是有。但我看到的,却是套路更多。
说好的故事呢?
总结一下参与体验:直播+拍照+盖章+贴纸+填空。
不夸张地说,会场每个角落,每家店铺都能看到一个个举着手机,扛着三脚架,带着美颜灯的直播主播。
他们对着屏幕笑嘻嘻地介绍着他们所看到的景物,形状、颜色、大小、材质,介绍得也是详细。
可是,说好的故事呢?
每家店铺的布置都很精美,极具特色,充满创意。这当然是个拍照的好地方!
“来,我我要在张大奕的店铺里拍照;哇,徐娇的二次元店门口有汉服美女,我要去合影;吾皇那只肥猫也在,店里布置超好看!”
于是,大部分人冲着镜头,咧嘴笑,很开心地在他们的手机里证明了:嗯,我来过。
可是,说好的故事呢?
走走停停,你会发现有些店铺门口一直排着长队,看看店铺也没发现什么惊奇之处,大家在干啥呢?
盖章、贴纸、填空。对,这是大家争相做的任务。找到相对应的店铺,完成指定任务,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有机会获得造物节精美礼品。
由于人流实在强大以至于有些店铺排起了直接盖章的长队。“来来来,每个人都有哈。”
人们的好胜心,店家的宣传手段,我都能理解。
可是,说好的故事呢?
造物节,造的真是内容吗?
“造物节就是希望大家不买东西也上淘宝,我们需要的产生精神链接…..造物节要个性、创意,要能打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这个范儿不能丢,要坚持5年、10年。”这是阿里巴巴CEO张勇说的。
所谓的精神链接又是什么?是花花绿绿的直播,是搔首弄姿的摆拍,还是绞尽脑汁的营销活动?淘宝的内容化发展,给很多挣扎在生产线上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给伪内容生产者提供了另一条欺骗消费者的渠道。刺激的视觉效应只能激起一时兴起,长期的联系仍需用心的经营。
原本原创是件特牛逼的事儿,但在宣称要讲故事的造物节上,它似乎成了人们娱乐过后的残渣。
来源:B座12楼 微信号:B1-1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