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郭敬明在被读者抛弃

郭敬明在被读者抛弃

随着时间推移,与郭敬明的作品一起成长的80后、90后,已经走完了他们的青春期,这群“中年人”面对的是务实的生存问题:工作、房子、结婚、孩子…若此时还是以郭敬明的作品“我是孩子”的逻辑来逃避责任,就显得可笑且不切实际。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郭敬明在被读者抛弃。

最近郭敬明卷入了一起风波,同时,郭敬明背后的商业帝国,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不少人指出,此次事件是郭敬明商业帝国的转折点。事实上,即便没有此次风波,郭敬明庞大的商业帝国,也没有了往日的风光。风波不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它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前种种迹象已经表明,郭敬明在被他往日的读者抛弃。在即将结束的暑期档,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由流量明星郑爽、陈学冬主演的电视剧《夏至未至》,在湖南卫视这样的流量平台播出,收视成绩却始终在1%左右徘徊,未达预期。这并不是郭敬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遭遇的第一次滑铁卢。

去年郭敬明执导的《爵迹》上映,这部投资超过2亿元,有吴亦凡、陈学冬、杨幂、范冰冰等众多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最终票房不足4亿元,严重亏损。同年,由郭敬明监制的《是!尚先生》,遭遇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由郭敬明成名小说《幻城》改编的电视剧,3.6亿投资+郭敬明大IP的噱头,但收视率从开播时的1%左右,到播出结束已跌到0.5%不到。

至于郭敬明曾经笑傲多年的图书市场更是彻底失守。根据开卷图书的数据,2013年度他不仅坐拥前三甲,前30名里他独占6席;2014年度,他只有两部小说进入,并排在末位;从2015年开始,郭敬明的小说就跌出了年度排行榜了……自2002年成名以来,郭敬明及其领衔的最世文化独霸青春文学出版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一现象持续了10余年时间。为何在最近两三年,郭敬明这张王牌也开始不顶用了?

没有人永远需要郭敬明

郭敬明是许多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他们都曾在校园时代里追捧过郭敬明的小说,不少人还是郭敬明的粉丝。根本原因就在于,郭敬明的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忧伤美学,而这一忧伤美学,击中、迎合了当时年轻读者的一种忧伤情绪。

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一代,10多年前刚好都还处于青春期,还在为高考备战。独生子女的孤独、高考的竞争压力、市场经济的人际疏离和成王败寇、时代的高速发展与落后的恐慌、多元价值指标下的无所适从,以及青春期天然的多愁善感——使得这些少男少女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忧伤的症状。以郭敬明为代表的忧伤青春写作,刚好契合了他们的情感需求。郭敬明一系列散文和小说的共同主题就是忧伤。比如成长的困惑与忧伤(《爱与痛的边缘》),学业的忧伤(《天亮说晚安》)、青春恋爱的忧伤(《悲伤逆流成河》),友情背叛的忧伤(《夏至未至》)……

可随着时间推移,与郭敬明的作品一起成长的80后、90后,已经走完了他们的青春期,依照联合国的标准,他们甚至已经是“中年人”了。他们不少人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青春期的忧伤、成长的困惑、高考的压力,早就成了过去式,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严峻更务实的生存问题:工作、房子、车子、结婚、孩子……此时他们回顾青春期的忧伤,难免觉得当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还是以郭敬明作品中的“我是孩子”的逻辑逃避责任,就显得幼齿、可笑且不切实际。

没有人能够永远长不大,没有人永远处于青春期,因此没有人永远需要郭敬明。

不是永远有人正需要郭敬明

但郭敬明曾颇为自信地说,“没有人永远需要郭敬明,但永远有人正需要着”。在他看来,虽然有人正走出青春,但永远有人正走入青春。话虽如此,但郭敬明是否想到问题的另一面:永远有人正青春,但是否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一样的?

如今的青春文学和青春影视市场,主要被95后、00后所掌控。他们的成长期面临着与80后、90后一样的压力,但一个本质性的不同是,他们生活的“软环境”不一样了。95后、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不再是郭敬明式的青春读物,而是更为丰富、更为便捷、更为多元的互联网。因此,郭敬明在青春文学出版市场的地位被严重动摇了。

更关键的是,95后、00后在互联网上构建起了独属于他们的表达体系、审美体系乃至价值体系。虽然很忧伤、压力很大,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悲伤逆流成河”,很可能是吐槽,是表情包,是“丧文化”;他们的审美标准,也不再只是刻板式的忧伤、柔美、细腻的文字,也可以是简单粗暴但笑点十足的表情包,是满屏密密麻麻的弹幕,是二次元。更根本的是价值体系的变化,在80后、90后那里,高考等压力的背后仍旧是一种成功至上的单一标准,但多个调查结果显示,在95后、00后这里,他们不以成功为鹄的,他们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他们热衷于“小确幸”和“小确丧”……

总而言之,95后、00后的青春姿态更加自我,更加多彩,也更加快乐。

但郭敬明作品中的青春姿态,只有忧伤和狗血。10年前的读者阅读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会有一种非常新鲜的阅读体验,因为小说中描写的那种残酷狗血的青春故事,大陆青春文学非常少见。只是在2017年的今天,95后、00后还能够从郭敬明的忧伤书写获得同样的体验吗?

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启了青春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一下子青春电影成了市场的香饽饽,一系列青春电影扎堆上映。但无论是《致青春》还是后来都大卖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它们走的路线都是郭敬明的忧伤狗血路线,堕胎、劈腿、车祸、死亡……观众一开始还照单全收,只是当忧伤狗血的青春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大银幕上上演,观众也会审美疲劳,他们很快察觉到这一类型青春电影的“虚假性”。

它虽然戏剧性、冲突性有余,但真实性不足,并不符合多数人的青春体验,观众再难以从中获得共鸣,忧伤惨痛最终获得的是“拙劣狗血”的评价。因此到了2016年,《致青春2》《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等走忧伤狗血路线的青春片纷纷扑街,无论是票房还是市场反响都远不如预期,这预示了走这一老路的青春片已到了强弩之末。

郭敬明终究来晚了一步。直到2016年前后,根据他一系列忧伤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才纷纷播出。但忧伤狗血早就不再是青春的唯一面孔。如今的95后、00后青睐的反倒是小清新式的,明媚阳光或舒服自在的青春书写,比如《我的少女时代》《最好的我们》《春风十里不如你》《闪光少女》,在这些青春故事里,有更真切、更多元、更与时俱进的青春体验,也能够真正引起他们的共鸣。

没有人永远需要郭敬明,也不是永远有人正需要着。郭敬明的商业帝国面临着过时的风险。他本来还可能有扭转的机会,但此次风波之后,郭敬明或许将真的成为过去式。日后的年轻读者们还会在流言中听说郭敬明,但他们已不再需要他。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975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