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十一出行防骗指南:你可能看到的假古镇、假山水、假传说

十一出行防骗指南:你可能看到的假古镇、假山水、假传说

一个“双黄蛋”假期,显然又将创造中国旅游业新记录。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9月18日发布的数据,8天假日内,预计会有7.1亿的中国人走出家门或走出国门,旅游收入或将达到5900亿元。

换言之,接下来一到两天,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或疾驰在高速路,或稳坐“复兴号”,或驰骋天际,或风正帆悬。根据“央视新闻”的预测,北京、成都、上海、重庆、广州、苏州、深圳、杭州、西安、天津将成为最为热门的目的地。

旅游已经成为中产新的生活方式,而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享受。根据福朋喜来登携手界面招牌联合发布了2016年大中华区中产阶级旅行调查报告,73%中产阶级旅行者青睐价格适中并提供舒适简约体验的出行选择。

遗憾的是,留给“背包客”的可能只是一次写明了结局的糟心之旅。除了被坑蒙拐骗,看“假景区”;垃圾遍地,看人山人海之外,最让人糟心的莫过于,本来跨越千山万水,追寻人文自然,结果“人造景观”生硬拙劣,人文古迹沦为商业街区。

土逗今日将呈现三大经典景区的表里之别,内外之异,帮你提前感受理想之美,现实之痛。

人文“周庄”无人文

去往南方城市,古镇似乎是“必备之选”。上海和苏州之间,坐落着一个只有0.4平方公里面积的古镇—周庄,它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城市风貌,成为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江南第一水乡”。

2016年,周庄国庆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7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5万人挤进周庄。实际上,每天进入6000人左右的游客,周庄便已经饱和。据南方周末2006年的报道,早在2006年,周庄日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2万人。

根据《青年时报》2005年的调查,彼时的周庄已经变成“五米一处猪蹄髈,十米一个阿婆茶,到处都是假古董,满街都是黄三轮”的现代版商业化古镇。也是因此,旅游联盟合作峰会当年在周庄落幕之后,一篇名为《百家旅行社峰会透出消息,古镇周庄面临封杀》的新闻出现在上海某报上。如此的气愤,无外乎源自于周庄票价的疯涨以及宛如“屠宰场”的古镇街道。

这样的恶果,源自于曾经令周庄人骄傲的“周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动员老百姓力量来维护古镇”。换言之,就是允许其开店铺,进行商业性开发与维护……古街古楼的“修旧如旧”需要大量资金,老百姓拿不出这个钱,所以允许老百姓经营,等有收入后便拿出来三分之一收入维修古建筑,三分之一收入投入经营,另外三分之一改善居住条件。
——青年时报《周庄神韵不再 百家旅行社封杀周庄的真相调查》

这样毫无节制的商业开发很快便发展到了极致。但是,这锅显然不该由周庄人来背。周庄显然既属于周庄人,也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按照国外的经验,对于这种旅游区,当地老百姓和政府应该自动拥有股份。事实却是,政府出手来管理公共资源,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当地人却没有分得股份和任何好处。据青年时报的调查,周庄从2002年到2005年,游客量基本都保持在260万人次,但门票收入当地居民一分钱都拿不到,方寸之间,不靠拓展商户赚钱难道出门打工?老百姓只能见缝插针通过做小生意作为生计,疯狂叫卖破坏旅客体验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2001年4月,周庄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自此之后,大资本入局的潮流不可阻挡。按照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周庄规划之父” 阮仪三的说法,这种“进化”,打破了江南小镇特有的宁静风貌,到处都是一些恶俗的商铺吆喝声,成了一个大卖场,最终不仅伤害了周庄老百姓的利益,还将让这宝贵的传统遗产消失殆尽。

周庄是一个被阮仪三救下的古镇。从1980年代末开始,中国2800多个古镇就不断经历着“迁旧建新”、旅游开发的考验。到今天,中国留下的古镇不超过10%.1984年,阮仪三第一次到周庄来考察,他发现了周庄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其后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十六字方针,并和同济大学的学生们一起用皮尺量地,作出了“保护老区、开发新区”的具体规划;1986年,周庄在同济大学阮仪三等专家的指导下,将古镇区0.47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核心保护区;1997年,在阮仪三等专家指导下,周庄编制了《周庄古镇区保护详细规划》,规划内容不仅包括文物点的保护、污水处理、建筑物高度控制、挖掘与继承传统民俗文化、发展传统经济,还涉及到停车场设置、桥梁包装等方面。在阮仪三的努力下,周庄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遗憾的是,保护人类珍贵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非干扰、非破坏的保护如旧原则;二是修复如旧原则或适当添补原则;三才是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开发利用原则)一个也没有实现。

项羽未动,而钱烧阿房宫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阿房宫指的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东有兵马俑,西有阿房宫”,曾是颇广为人知的一句西安旅游广告词。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阿房宫规模宏大,“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最终的命运是被项羽焚烧了。但在2007年,考古学家公布,阿房宫其实压根没建成,考古队在阿房宫遗址土层内没有发现火烧土,甚至没有发现秦朝文化层的建筑碎片层,而只有夯土台路基围墙的残留,这些考古证据说明阿房宫的地基都未完成,更不用说项羽放的那把火。

但不论如何,文人史家笔下的阿房宫已经成为阿旁宫历史的一部分,然而,这样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遗址却在市场化旅游的洪流中命运多舛。1995年,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狂风也吹进了阿房宫,阿房宫的传说让当地政府和开发商找到了灵感:

“记得开发这个项目的公司名为锦绣阿房宫(西安)有限公司,是招商引资项目,当时引进的港资,土地是租的”……资料显示,占地680多亩的秦阿房宫景区1995年开工建设,2000年正式与游客见面。
——中国企业报 《380亿重建阿房宫遭否决幕后:被批示宣扬奢靡风》

但到了2013年,因生意不佳、建筑违规,这个曾经斥资两个亿的阿房宫景区被拆除。也就在2013年,当地招商引资380亿元,提出重建阿房宫。舆论猛批该举,称其目的是借文化之名炒作概念,推高地价,最终让投资者与政府获利。一时间,阿房宫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但后来官方回应,该项目并非再造阿房宫,而是北京首创集团与沣东集团(系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下属国有公司)共同投资,并吸引社会资本,计划在位于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控制地带外侧建设“首创阿房宫人文旅游产业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人文旅游。

然而仍有相关人士向媒体爆料,该计划中原本的确包含重建阿房宫的项目,但迫于舆论的压力与政府的谴责,该重建计划搁浅,官方的说明,很可能是相关机构并作出了危机公关。新的阿房宫最终没有被重建,但媒体发现,上述的产业基地占地面积约1000亩,基地开建的3个村庄987户3963个村民成了炮灰,被迫拆迁。

如今,那些历史文人留下的故事被旅游推广商业机构包装成广告卖点,阿房宫也成为了旅游开发投资者眼中的大IP。千年前,项羽或许没有毁掉阿房宫,而如今旅游开发者却在用谎言与金钱一遍遍地炙烤着阿房宫。

桂林山水,谁的天下

桂林,因蜿蜒而清可见底的漓江,以及喀斯特地貌上特有的独立秀美的山峰而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这个西南僻远之地,除了有好山好水,还有少数民族风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2015年,桂林旅游接待总人数4470万人次,年均增长12.5%,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然而,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和人口的增多,当地环境也正遭到破坏。

因为人口增多、水量减少等原因,近年漓江的水质压力越来越大。十年间,枯水季节的支流上,生长出了水葫芦,到了雨季,裹挟着泥土冲刷进漓江干流,间或从竹筏、船只间漂过。
沿着漓江,从桂林到阳朔,越往下游,游人游船越多,江中的生活垃圾频繁显现;到了阳朔兴坪古镇码头,回水湾里的泡沫、易拉罐、塑料袋已经密密麻麻。
——瞭望东方周刊 《漓江危情:“50年后桂林可能真没水了”》

想要在当地感受的民族风情,只能从一些刻意的民族表演和小商店里的民族风义乌货里窥的一二,甚至,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景区附近也不乏欧洲建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从正阳街到新文昌桥,从中心广场到两江四湖,从虞山公园到七星公园……到处都可以看到欧洲建筑的踪影……原来的一些古桥全部全部予以拆除或改造,现在的桂林很难再见到一座中国古式的桥梁了。
——老枪 《中国风景黑皮书:大败笔》

当地政府将旅游业视为当地的重要产业,联合资本推广桂林,扩大旅游消费者规模来营收。2016年,桂林市召开第四届人代会第七次会议上,桂林市市长周家斌公布“十二五”期间旅游成果时提到,2015年,当地旅游总收入517.3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1%,高于游客人数增幅11.6个百分点。未来,借力资本开发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的努力还将继续:

开工建设万达文化旅游城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华润万象城、阳朔瑞盛旅游休闲世界等项目建设,持续推动旅游国际化、高端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顺应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低空旅游、体验旅游、体育旅游、自驾车营地旅游等新业态,培育个性化高端观光线路。
——中国网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突破 旅游投资已破500亿》

不知在那些五花八门的新项目开发之后,当地的垃圾是否会变少,当地的小商品又是否将收敛,但可以确定的是,驴友们回不到原汁原味的桂林,而计划实现后,诸如万达、华润这些大资本们将盆满钵满。

十一将至,人潮固然难以避免,但不得不趁此假期远走一次的驴友们,不妨也想想:谁才是粉碎你旅游梦的罪魁祸首?在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之下,几乎每一个景点,都由当地的政府以及有实力的资本主要推动,而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更高的企业增益与GDP,换句话说,当前模式的旅游业开发不过是一场资本与权力合作的生意。结果就是,当地的居民不得不被迫离开,或是卷入这场生意,原本以居民为依托的民俗文化逐渐丧失了其真实性,而变成了一种对应市场消费者的文化表演。另外,节假日期间吸引了过量的旅客来消费,造成当地生态的破坏。更为畸形的,是那些彻底抛弃文化真实性而生造假历史真消费区的荒谬计划。

对于许多的旅行者来说,他们更想要的或许只是一份自己生活中缺少的古朴、纯粹与真诚,当地的居民也固然希望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资本与权力主导下的唯GDP式的旅游业发展,既没有公平地让本地人分一杯羹,甚至破坏了原住民社区的文化与环境生态,而花钱旅行的游客也难免失望后怏怏而归。

作者:林深理识平

美编:黄山

来源:豆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064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