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亲属之间不能相互献血吗?

作者:木子丘山

最近新闻和微博都在报道武汉市发生的“亲友互助献血遭遇政策障碍”[注]一事,大家议论纷纷,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再一次被抬到风口浪尖。抛开谁对谁错的是非不谈,那么亲属间是否可以互相输血呢?输血的时候是否越新鲜的血液越好呢?

亲属献血难防并发症

首先,托血型算命的福,大家都已经清楚地知道ABO等不同的血型。但在输血中,血型是否符合仅仅是一个因素。虽然说输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只是近一百年确定了ABO基本血型以后,输血技术才得到大幅发展。输血这个过程,本质上来讲,是属于移植的一种,即将自体或异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到宿主体内发挥作用,所以输血也是最早采用的细胞移植。

既然是移植,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而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以下简称TA-GVHD)就是其中的免疫反应之一,同时也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关于TA-GVH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猜测是由输血中的淋巴细胞所介导,在患者体内迁移、增殖,进而引起严重攻击和破坏患者身体的免疫反应。简单来讲就是,输入人体内的血液中的白血球增殖,并疯狂攻击人体所产生的严重副反应。这是一种少见的输血并发症。其人群发病率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在免疫缺陷人群中的发病率可以达到1%。遗憾的是,目前对于TA-GVHD无特效治疗的方法,所以致死率很高,国内外报道中死亡率均在90%甚至以上。

几年前有一部偶像剧叫《下一站,幸福》,里面有一个剧情就与这个疾病有关。剧情中, 小彬彬亟需输血,男主角吴建豪原本想挺身而出,却因“直系血亲间不能输血”被阻止,从而确立他是小彬彬亲生的父亲。不得不说,这个编剧是下了功夫的,因为TA-GVHD这个可怕的输血副反应在亲属间发生的几率远高于非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与子女间,发病率要高11-21倍[1],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疾病,必须最大程度地杜绝亲属间输血。而很多电视剧中爱用的那种亲人有难,就撸起袖子去献血的剧情其实是违反医学常识的。

输血不是越新鲜越好

那输血的时候是不是越新鲜的血液就越好呢?答案又是否定的。虽然一般情况下吃东西还是越新鲜的越好,但输血则刚好相反。因为新鲜的血液没有经过处理的时候,可能会含有各种病菌、病毒等。所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要求血液制品必须进行乙肝、丙肝、转氨酶、艾滋病抗体等血清学检测。在美国,5天以内的血不会向临床提供。而为了尽可能降低TA-GVHD的发生率,除了避免亲属间输血意外,非亲属的血液制品也要在血站接受电离辐射照射,以达到灭活淋巴细胞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此疾病的发生率。

可见,输血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避免各种危害,血液制品要经过很多步骤的处理才可以使用。

自体输血好处多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现在血液制品这么少,输血风险又这么高,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法呢?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答案却是可能的。那就是输自己的血。

自体输血大体上分3种: (1)预存式自体输血;(2)稀释式自体输血;(3)围手术期回收式自体输血。后两者不是我今天讨论的重点,因为这两种自体输血本质上是尽可能地减少自身血液的流失。而预存式自体输血却完全不同。

顾名思义,预存式自体输血其实就是提前把自己的血液在手术前的几周抽取并保存起来,然后在手术中使用。这个方法需要人体最好多产生一些血液,以免造成入不敷出的情况。那如何让人体产生更多的血液(尤其是红细胞/血红蛋白)呢?外科医生想到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简单来说,注射EPO以后,人体就会产生更多的红细胞(这对于提高血液运氧量是有直接帮助的)。于是,当确定此患者适合使用预充式自体输血以后,会提前几周给患者使用EPO和铁剂,然后一次或者分几次抽取患者的血液保存起来,在手术中使用。

自体输血不仅基本上可以避免一般输血的各种风险,而且还能降低血库的压力,因此在发达国家已经是相对普遍的一种临床手段了。当然自体输血也有一些弊端。就拿预存式自体输血来说,首先患者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可以注射EPO;其次手术时间必须是可以预约的,且时间间隔足够预存血,也就是说急救输血肯定是不适用的;最后,医院必须要有专门的保存血液的小血库,且需要各个科室联合行动。

综合来看,自体输血是利远远大于弊的。虽然中国还没有全面推行,但由于近段时间全国血库普遍缺血,卫生部已经发文鼓励三级甲等医院建立自己的自体输血系统,尤其是鼓励过去有经验的医院先试点起来[2]。我想,这对于所有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96815/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