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没啥事做,在家重温了IMAX版转制的蓝光《星际穿越》。
重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觉是,它代表诺兰的某种转型。
之前的作品里,他其实是在顺从好莱坞的工业体制,遵循大制作商业片的规律,例如巅峰之作《黑暗骑士》,开篇是小丑抢银行吸引观众,迅速进入故事,然后是典型好莱坞三幕戏,主角悉数出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这套规律是好莱坞实验了几十年总结出的,当然是一套好看的电影的标准。诺兰在《黑暗骑士》和《盗梦空间》两套戏里做到了极致,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之王(权利榜上排第一梯队)。
接下来,他的自我突破,就是《星际穿越》。
不探讨故事,只说拍摄手法。这种“地球有了绝症,人类要毁灭,科学家前往遥远星际寻找解决方案”的典型好莱坞故事,一上来诺兰却是在拍几个糟老头老太太的访谈,而且没有任何字幕背景说明,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按照《黑暗骑士》和《黑暗骑士崛起》的拍摄模式,把那场棒球赛沙尘暴做成惊天地泣鬼神的灾难场面,拿来做前五分钟开场,理论上肯定会很吸引观众,如同《盗梦空间》的街头暴动+发大水、《黑暗骑士》小丑抢银行、《黑暗骑士崛起》贝恩万里高空撕飞机。
但很显然,诺兰从这个时候起已经不想再搞过去那种套路了。所以《星际穿越》前一个小时都是反好莱坞的,包括上太空之后,突然一切都静了。配乐、音效全部没有。诺兰甚至懒得用角色的对白去给观众说明“真空状态是听不见声音的”这个物理知识(换其他电影通常都会这么干)。甚至连阿方索卡隆拍《地心引力》,一部专注外太空的电影,都不得不为了观众的体验,去增加音效。
有很多搞笑、有意思,让观众觉得好玩,增强对电影所谓‘层次感’的段落,诺兰也在《星际穿越》里放弃了。比如马修麦康纳告别女儿,去当宇航员的过程,零展现,直接上太空。他脱岗十多年,如何重新训练,如何与其他队员认识,其他队员又都擅长什么,完全不提。
换迈克尔贝这样的娱乐大片拍摄专家,同样的场景里,《绝世天劫》对这一段浓墨重彩,把几个石油工人在NASA里的训练过程拍得妙趣横生,看得观众欢乐非凡。但诺兰的此时的境界已经不追求这些了——他不再讨好观众,尤其是不再讨好因为分级要到PG-13而去迁就的那些在观影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只有13岁的观众朋友们。
《星际穿越》已经代表着诺兰的作品从2002年《白夜追凶》“进入好莱坞”到2012年《黑暗骑士崛起》“好莱坞本硕博毕业”的阶段,迈向了下一个“探寻自我不顾及PG-13的观众群”阶段。所以《敦刻尔克》的实验性更重,完全背离上亿投资的主流商业战争片制作规律,观众里也有一群人表示不喜欢、看不懂、觉得闷等情况出现。
但我对诺兰的下一部作品更加期待了。他这三年一部的制作周期,每次都会让人有新的发现,每次都在探索自身的潜力和极限,每次都能带给我这样的观众新的震撼和思考,以及更多可以和大家扯淡聊天的谈资。这样的导演,真的是让人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