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银翼杀手》票房这么低,其实没啥好奇怪的

《银翼杀手》票房这么低,其实没啥好奇怪的

一周以来,所有的影迷都在热切地讨论着《银翼杀手 2049》,但说实话,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这终究只是一件小事。

票房数字是绝佳的证明。周五上映首日,《银翼杀手 2049》尽管排片率超过了 20%,但其票房占比仅为 12.6%。在此后几天,电影的排片也进一步走低,下滑到了 15% 左右。其单日票房最终也被上映已经超过一个星期的《王牌特工 2》所击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要超过 1 亿都可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透过《银翼杀手 2049》,可以极其明显地看到中国观影人群的分化。在猫眼电影上,有超过两万人给这部电影打出了 6.8 分,甚至低于画风惊人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而在被认为是核心影迷更多的豆瓣上,有 4.4 万人给出了 8.5 分的高分,打分人数是已经获得了 2.5 亿元票房的《天才枪手》的 4 倍。

应该说,从一开始《银翼杀手》这个系列电影就不是面向全体电影观众的。1982 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银翼杀手》在北美市场上仅获得 2750 万美元票房,而当年的票房冠军,同为科幻类型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E.T.》的票房接近 3.6 亿美元。

科幻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应用于电影尤其如此。《复仇者联盟》、《金刚狼 3》、《银翼杀手》都可以被算作是科幻,但这里所说的科幻仅表现在电影的世界观设定之上,而其故事内核却完全不同。《复仇者联盟》是超级英雄题材的动作片,《金刚狼 3》则是公路片,只有《银翼杀手》在精神上是科幻的——探讨了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科学,对于人类以往认知的挑战。

在《银翼杀手 2049》中,这些主题以不同问题出现,或蜻蜓点水、或深入讨论。自然人与复制人的界限是什么?复制人是否应该拥有和自然人相同的权利?如何定义真实与虚幻?这些问题通过瑞恩·高司令饰演的主角 K(或称 Joe )表达出来。

和这些并不浅显的探讨相比,大部分中国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期许,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于娱乐性的追求,或者至少不能缺少富有娱乐性的场面——话说回来,其实这也不仅仅是科幻电影面临的窘境。

《银翼杀手 2049》这类科幻片在中国向来不受欢迎。年初的《降临》以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关系为内核,最终票房仅为 1.1 亿元。《异形:契约》用一个惊悚片的外壳,包装了“造物主是谁”的问题,但 3.1 亿元的总票房,与其接近 1 亿美元的投资并不匹配。

除了类型、题材本身的障碍以外,此次的《银翼杀手 2049》相比前作来说,对于没有观影经验的影迷来说,也显得更加不友好。

前作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受好莱坞影响颇深。尽管被奉为大师,但他的创作中并不会忽略观众和商业。在一次访谈中,斯科特曾说自己会在“本能”的驱使下去执导一些“非常商业化的影片”。他了解观众会感兴趣的东西,这在《异形》系列中表现得就十分明显,在恰当的时候,去恐吓观众。

本作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则不同,他具有极强的、与商业类型片完全不同的个人风格。通常,维伦纽瓦电影的节奏更加沉稳,影片的氛围突出,而不是以飞快变化的剧情、直白明显的对话来推动影片的进展。在配乐上,维伦纽瓦也很少利用饱满的旋律来表达主题,而是让配乐变成一种近似于音效的存在。在许多诸如此类的特点的共同作用下,维伦纽瓦执导的影片能够被非常清晰地辨认出来。

近年来,维伦纽瓦正在向好莱坞靠拢,因此他的许多电影也开始呈现出商业元素。此次的《银翼杀手 2049》就有了一个侦探、悬疑片的外壳。主角 K 发现了一具复制人的尸体,发现它曾经生育过,并因此尝试解开谜团。

但这个外壳也就只是外壳而已。破案的过程变成了背景,或者说成了用来展现主角 K 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许多评论认为,这部电影更应该被叫做《边境杀手 2049》,是导演 2015 年上映的电影的续作。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会对《银翼杀手 2049》感兴趣的大致是三类人群,核心科幻迷、导演维伦纽瓦的粉丝、以及了解 1982 年上映的《银翼杀手》的影迷。

之前《银翼杀手 2049》因为 3D 还是 2D 而闹得沸沸扬扬,那只是因为在电影这个舆论场上,掌握话语权的大号们都属于核心影迷。

而真正能够把影片票房推到 10 亿、30 亿、甚至是 50 亿关卡的人群,《银翼杀手 2049》可能不是他们的菜。

来源:好奇心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132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