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没有“中产阶级”
在中国,“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了一个伪概念。
按照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标准,年收入1万美元以上就可以跻身中产阶级。
也就是说,你的月收入六七千,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北上广大部分白领,和二三线城市工作两三年的职场人士,都很符合。
但他们自己一定都不会这么认为,甚至年收入在他们两三倍的人,都还在过着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生活,觉得中产距离自己特别遥远。
因为他们的生活看上去真的挺惨的:
每个月一半以上的收入基本上都交给了房贷和车贷,孩子明年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学区房没着落不说,补习班的费用又涨了……杂七杂八的支出算下来,最后还是选择了把购物车里躺了好几个月的宝贝们“批量删除”。
这样还是比较幸运的一批人——还有一批更不幸的,正在发愁还要熬两年才能有购房资格,那时候是不是五环外的房都买不起了。
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忙到日复一日996的年轻人连结婚对象都没有时间找。
我曾经提到过,有空可以看看各大论坛经久不衰的,年薪20万,年薪30万,年薪50万的生活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轻松,反而被各种符合他们阶层的消费所累,充满了焦虑——可能在这一阶层之下的人们不相信,但他们说的不是无病呻吟,真的是他们真实的感受。
能够引发“中产阶级”自我认同感的,永远都是关于“焦虑”和“疲惫”的文字。
比如说知乎上的这个问题。
有两千四百多个回答,近六万人关注。
比如说朋友圈这样的文章。
不用看都知道阅读量肯定是好几万起步。
以及前几个月因为太火而被和谐掉的,《北京,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
“中国的中产,平均每个月焦虑三次,每次养活一堆10w+”。
至于那些被网民们调侃的,时不时享受英式下午茶和手冲咖啡,早餐吃牛油果沙拉,周末去寻访环境优雅的“网红私房菜”,在旅游淡季去东南亚潜水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往往是这个阶层的人仅存的,能够舒缓甚至宣泄自己情绪的方式。
更大的可能是,旅游的年假是加班了半年多攒出来的,而一趟旅行外加几顿米其林三星大餐的花费,早就把信用卡刷爆了。
是的,永远负债,永远刷爆卡,才是这些“中产阶级”消费的主旋律。
2 月薪五万的“高负债中产”
其实这是一个来自于新兴中产阶级中的“子阶层”——高负债中产。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件奢侈品——比如一个包包,一台单反,甚至一套房子,然后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极有可能欠了一屁股债。
这也形成了高负债中产的另一种消费习惯:在一个方面为了维持中产阶级格调,进行了超过自己收入水平的趋优消费并且为之负债之后,不得不在另一个方面承担其带来的财政亏空,并且用尽可能趋低的消费方式进行偿还。
比如说,他们背着几万一个的包包,然后吃十块钱的路边摊。
他们买了昂贵的徕卡相机发了朋友圈,然后一整个季度都只能穿淘宝货或者去年的旧衣服。
他们的一只脚拼命踏进“有钱人”的门槛,另一只脚还沾着泥泞在温饱线上挣扎。
这种吊诡的生活状态,是高负债中产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就像是最近有一篇爆文《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活得像月入五千》,讲的就是一些依靠互联网行业成为中产阶级的IT人才的日常生活。
他们在被圈起来的那片区域,被尊称为“码圣”
里面讲到,这些人的生活是这样的:
月薪五万的西二旗人,一身优衣库,加起来不超过一千。
大部分西二旗人午饭都是在公司食堂搞定。晚饭呢?当然是吃免费的加班餐了。
西二旗人只有中意两辆车:黄色的ofo和橙色的摩拜。
他们的钱只有三种用途:买房子,买电子产品,买手办。
而这几样东西,都足够让一个月薪五万的中产阶级分分钟“月光”,甚至负债。
其实,这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挺正常的现象——中产在中国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概念,事实上他们的收入水平并没有达到财务自由的程度。
在趋优消费和趋低消费中寻找平衡,本来就应该是中产消费水平的常态。
大多数高负债中产之所以否认自己的阶层,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趋低消费的生活标准来评判自己,却又在用自己趋优消费的生活标准当作遥不可及的目标。
而当趋低消费不足以弥补趋优消费所造成的亏空时,中产就开始陷入焦虑——还不上的信用卡在提醒他们,他们如今的阶层是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的,一夜之间回到赤贫状态,对他们来说近在眼前。
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 微信号:raistlin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