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朋友圈玩“跳一跳”为什么停不下来?

朋友圈玩“跳一跳”为什么停不下来?

很多人一玩“跳一跳”就上瘾了,他们在朋友圈中调侃“跳一跳毁了我的期末”“跳一跳毁了我的小长假”“跳一跳毁了我的青春”……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不断渗透,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虚拟和真实的边界在模糊,整个世界其实都在“文本化”。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为什么你玩“跳一跳”会停不下来。

最近,有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小游戏风靡朋友圈。

甚至在昨天的2018微信公开课PRO现场,腾讯高级副总裁张小龙针对“跳一跳”的高分玩家发起了挑战,说自己上周轻轻松松便玩过了6000分。

不夸张地说,这款微信小游戏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一时间,《微信“跳一跳”,那些你玩不出来的人生哲理》、《“跳一跳”,考验的是你的情感观》、《“跳”不出高分,是你职场失败的原因》…各种围绕这款游戏的文章刷屏朋友圈,短短几天,“跳一跳”据说已经有了4亿的玩家。而很多人一玩“跳一跳”就上瘾了,他们在朋友圈中调侃“跳一跳毁了我的期末”“跳一跳毁了我的小长假”“跳一跳毁了我的青春”……

你也在玩“跳一跳”吗?为什么无论以前玩游戏的还是不玩游戏的,一下子都迷上了“跳一跳”?

这是碎片化娱乐时代

“跳一跳”是微信小程序推出的游戏,它不必安装,只要你在微信首页下拉便会出现,“用完即走”。

“跳一跳”的玩法也非常简单。打开游戏,点击跳一跳,在游戏开始的那一刻,将手指放在屏幕上,长按片刻,小棋子便会起跳。手指放在屏幕的时间,决定着棋子能够跳多远。如果棋子能够顺利落到下一个跳板上而不是跳板外,即可加分,以此不断累积。此外,“跳一跳”还有其他得分细则,比如跳板正中心得分高、遇到音乐盒上停留数秒可以加30分等。

当然,在“跳一跳”之前,有不少游戏也曾经成为爆款,比如“王者荣耀”。不过很多不玩游戏的人,即便看到身边无数人在玩“王者荣耀”,他可能也会无动于衷。一方面玩游戏还要下载客户端,16G的手机内存在呐喊;另一方面大多数游戏的玩法对于新人来说并不友好,也显得过于复杂。

但依托于微信小程序的“跳一跳”则不同,它无需安装,想玩的时候下拉,点击一下即可,不想玩的时候随手关闭,非常方便便捷。与此同时,“跳一跳”玩法简单,手放在屏幕上谁不会呢,玩法的门槛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简单、方便、容易、用完即走,“跳一跳”的这些优点完美契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时间特点和娱乐特点,即碎片化。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时间都呈碎片化了,或者说,我们的大段时间变少了,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有限了——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

二十年前,电脑和手机都不普及,也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很多人工作之余或者到了晚上就有大段的时间,他们便用来读书看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干扰他,每个人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持久。

但如今的时代不同了,这是一个手机互联网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大部分人的手机都可以连接上网络。2017年12月份,工信部发布了一个数据,截至2017年11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累计达14.1亿户,4G用户占比近七成。手机已经成了许多人的“第二存在”。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用来通话和发短信的工具(事实上,短信的功能几乎都要被淘汰了),它可以安装无数的APP,可以成为闹钟、记事本、计算器,可以用来看视频、听音乐、看直播、玩游戏,当然也可以用来上网、查阅资料和炒股……

有了手机和网络,有了如此丰富多样的功能,我们的空余时间也因此被分割为无数的碎片,我们很难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看会书,就要刷一下微信;做一会儿工作,就要刷一刷微博;工作累了,就要看看八卦、玩会游戏;如果在热恋期,那我们更是几乎无时不刻要跟恋人保持着联络,始终都会有新消息弹出……

美国科技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图景:“当我们在新闻网站上浏览最新焦点时,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提醒有新邮件到达。几秒钟后,RSS阅读器又告诉我们,最喜爱的博主刚刚上传了一篇新博文。没一会儿,手机铃声响了,原来有短信送达。与此同时,脸书和推特网站的用户头像也在不停地闪烁……”

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形形色色的APP切割成为无数的片段。与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相伴的,是信息和娱乐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毋庸赘述,现在很多人每天接触的都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碎片化文章,他们或许一年都不曾翻阅过一本书。娱乐的碎片化则表现在,任何细碎的休息时间,我们都想用来休闲和娱乐——小游戏应运而生。

而“跳一跳”则是将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娱乐结合得最好的典型之一了。几乎任何碎片化的时刻,无论是上厕所、等公交、挤地铁还是排队、会议间隙、等人的时候,只要你有几秒钟的空闲时间,都可以掏出手机“跳一跳”。

“众乐乐”和社交攀比

不过,从游戏本身来看,“跳一跳”并不是说有多高明,事实上许多小游戏都比“跳一跳”好玩有趣。可为何是“跳一跳”成为爆款?

微信近9亿的活跃用户,是得天独厚的用户基数;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跳一跳”与我们的微信好友圈绑定起来了。“跳一跳”里有一个用户排行榜,你的哪些好友在玩“跳一跳”,他们的“跳一跳”分数多少,在排行榜里一目了然。并且,你在游戏过程中分数超过某个好友时,“跳一跳”也会进行提示。

这一设计让“跳一跳”具备了非常重要的社交属性,并让玩家有一种身份认同。很多小游戏并没有像“跳一跳”如此紧密地关联着你的社交圈,因此玩游戏时更像是“独乐乐”。而“跳一跳”则是“众乐乐”,我们在游戏时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心理:原来大家都在玩啊;我超越了谁谁谁啦;哇塞,谁谁谁排得这么靠前;我的排名不能太落后了……我们会感觉自己与别人身处同一个圈子里,我们在做同一件事。

另一方面,排名也让有人产生了某种比拼或较劲的想法。如今朋友圈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剧场”,发个状态或自拍,也许都是精心设计的,攀比和炫示心理,让我们不甘于人后,不愿意让自己看上去过得比别人差。即便是“跳一跳”这样的小游戏,有的人也不愿意自己的排名太靠后(尤其是在炸出前男友/前女友的情况下,而他/她的排名比自己高)。这也是为什么淘宝上竟然有了代玩“跳一跳”的业务和外挂程序。

“跳一跳”另外一个充满心机的设计是,一到每周一你这周的积分和排行就自动清零,以前你有多高的积分都没用,这周要重新来过。这就是利用了“跳一跳”的社交属性,激发玩家的“斗志”和攀比心理,增强对小程序和“跳一跳”的黏性,延长游戏的生命力。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不断渗透,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虚拟和真实的边界在模糊,整个世界其实都在“文本化”。也就是说,我们在微博上的讨论,我们在朋友圈里的自拍,我们在群里对某件事进行争论,我们都在玩的“跳一跳”,它们都像是一个“文本”,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书写它,并在参与中获取身份认同,消除孤独。

美国传播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于1992年提出了一个参与式文化的概念。他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题,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不过亨利·詹金斯当时并没有察觉到参与式文化的“弊端”,比如我们被裹挟其中,并由此忽视了真实的日常生活。

事实上,“跳一跳”也像是一个我们共同参与的“文本”。每个人的“书写”,构成了排行榜,构成了游戏过程中被超越的对象,构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每个人的“书写”,也在构成一种微妙的合群感和身份认同——虽然它本质上也许是虚妄的。

我们不想正襟危坐对碎片化娱乐或“跳一跳”进行什么样的批判,这些问题的弊病并不能归咎于一款游戏。但我们想提醒的是,它就是一款游戏而已——千万别较真,也别着魔;而如果你能够在游戏中片刻地跳出庸常疲惫的生活,那么就去“跳一跳”吧。

来源:南周知道 WeChat ID: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338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